大停電頻傳 敲響能源轉型警鐘

(圖/路透)

西班牙大停電言猶在耳,5月9日日正當中時刻,高雄也發生了無預警的大規模跳電,影響範圍包括高鐵、捷運、前鎮及楠梓等科技產業園區、南科高雄園區等,無論如何,隨着核三廠2號機在17日停機除役後,臺灣迎來近半世紀第一個沒有核電的夏天,大停電確實不容小覷。

迄今爲止,西班牙當局的調查結果還沒出爐,但很多分析師及產業人士認爲,斷電或停電事件顯示了現在的電力基礎建設已跟不上再生能源的發展。事實上,包括歐盟,甚至臺灣,一半以上的電網線路已有40年以上的歷史。

電網現代化腳步緩慢的原因,除了電網建設動輒需10年以上,遠比提高再生能源發電量所耗時間更久,資金不足當然是最大挑戰。根據歐盟執委會估計,歐洲需在2050年以前投入2兆至2.3兆美元的資金纔有辦法讓電網升級,這相較於再生能源的投資在過去15年已翻了兩倍,電網的投資顯然跟不上腳步。

事實上,如此大規模的停電在歐洲並不常見,追溯過往案例,2003年的義大利和瑞士之間一條水力發電線路出現過問題,導致整個義大利半島停電12小時;另外就是2006年的德國電網也因超負荷,讓歐洲部分地區、甚至遠至北非摩洛哥的電力中斷。但很多人心知肚明這次的西班牙停電絕對不是缺電造成的,因爲歐洲國家電量其實供過於求,最詭異的是,西班牙現在已有43%的能源來自風力和太陽能,核能佔了20%,化石燃料僅剩23%,那爲什麼會這樣?問題就在綠色轉型的同時,政府忽略了電力的韌性投資。

這什麼意思?沒錯,在發展中國家,由於電網供電不足,停電現象非常常見。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發生的停電情況截然不同,它們凸顯的是已開發經濟體不能再對電力韌性掉以輕心。

伊比利半島當時的混亂不會很快被人遺忘,火車網路、交通號誌和行動連線全中斷,馬德里有數千人涌上街頭,政府一度宣佈進入緊急狀態,這非常匪夷所思,這場混亂一方面凸顯了現代生活對電力的極度依賴,一方面也提醒我們,隨着電動車、熱泵和數據中心等新科技消耗的電力越來越多,對電力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電網韌性明顯已達到了負荷的臨界點。

衆所周知,電力需求和供應必須逐秒匹配,才能保持穩定的頻率,避免損壞或停電。有專家一口咬定這次停電和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過高有關,因爲傳統的火力發電廠運轉時會產生動能,這對維持電網穩定非常重要,但具備間歇性特色的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板無法提供這種穩定性。因此,即使積極發展綠能,西班牙和葡萄牙迄今爲止仍然需要一定數量的煤電、天然氣或水力發電廠來確保整個電網的穩定運行。

無論如何,這種系統性電網中斷的事實已給各國政府敲響了警鐘,電網的韌性將隨着時間的推進盡顯脆弱。轉向再生能源就是一個單線道,各國政府怎麼兼顧綠電和能源安全,建構好兼容化石燃料與再生能源系統的電網變得箭在弦上,加大投資核電和鼓勵配備碳捕獲和儲存設施的急迫性已近在眼前,政府絕對不可以再得過且過敷衍了事。

不管西班牙停電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相信回頭擁抱高污染化石燃料絕對不是解決方案,我們若繼續忽略電網與儲能系統等基礎建設,供電不穩、事故頻發將進一步削弱公衆對轉型政策的信心。大家心知肚明現在的全球氣候只會越來越熱,綠色轉型已經迫在眉睫,這是人類世界的世紀大挑戰,但我們就是過河卒子,只能往前,不能退後。(作者爲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