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儲銀行:“大而不強”警鐘敲響

導語:業績增長、風控合規、內部治理三線告急,郵儲銀行怎麼了?

出品|拾鹽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組

近日,一張罰單將中郵郵惠萬家銀行推至聚光燈下。因違反清算管理規定,這家國內首家由國有大行發起設立的獨立法人直銷銀行被罰425萬元,相關責任人被罰17萬元,這也是其開業以來遭遇的“首罰”。

圖源: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

在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競爭白熱化、金融科技浪潮日益洶涌的當下,這家郵儲銀行傾力打造的“普惠實驗田”卻深陷虧損與合規漩渦,無疑爲這家國有大行雄心勃勃的數字金融藍圖投下濃重陰影。

這張425萬元的罰單,不僅意味着中郵郵惠萬家銀行合規經營能力亮起紅燈,更像是一面多棱鏡,折射出其運營模式的深層困境和作爲母行的郵儲銀行所面臨的系統性挑戰。業績疲軟、資產質量惡化、合規壓力凸顯,給郵儲銀行敲響了“大而不強”的警鐘。

換帥期業績跌入冰點

普惠試驗田三年虧逾8億

作爲郵儲銀行佈局互聯網金融、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戰略級“試驗田”,中郵郵惠萬家銀行於2022年初在萬衆矚目中落地上海,其獨立法人的身份被視爲打破銀行業傳統束縛、以輕資產模式開拓普惠金融新路徑的關鍵舉措。然而,現實的答卷卻異常沉重,該行成立至今累計虧損已突破8.4億元。

中郵郵惠萬家的失落,正迫使市場重新審視郵儲銀行在應對行業變革時的戰略執行力與內部治理韌性,其面臨的業績疲軟、資產質量承壓、合規內控壓力交織的現實挑戰,亦因此被置於更清晰的聚光燈下。

從資產規模來看,2022年-2024年,郵儲銀行的資產總額分別爲140672.82億元、157266.31億元、170849.10億元,增速分別爲11.75%、11.80%、8.64%,資產規模雖然不斷擴張,但增速在走下坡路。

圖源:郵儲銀行2024年報

其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近年來同樣面臨失速的考驗。自2022年起,郵儲銀行業績的增長速度大幅下降,營收增速直接腰斬,從2021年的11.38%下降到2022年的5.08%。2024年,郵儲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487.75億元,增速進一步下降至1.83%,增長十分乏力。

與此同時,其歸母淨利潤的增速更是“斷崖式”墜落。2023年,郵儲銀行實現歸母淨利潤862.70億元,同比增長1.23%,較2022年的11.89%下降了10.66%。2024年歸母淨利潤864.79億元,同比增長僅0.24%,在國有六大行中墊底。

圖源:郵儲銀行2024年報

可以看到,近年來郵儲銀行的營收利潤雖然整體保持增長,卻雙雙失速。到了2024年更是原地踏步,增長後勁嚴重不足。2025年一季度報披露的業績狀況恰恰印證了這一點,甚至拉響了虧損警報。

一季度報顯示,郵儲銀行實現營業收入893.63億元,同比減少0.67億元,下降0.07%;實現歸母淨利潤252.46億元,同比減少6.8億元,下降2.26%。此外,郵儲銀行實現利息淨收入688.57億元,同比減少27.16億元,下降3.79%,淨利差收窄至1.70%,盈利能力正在削弱。

圖源:郵儲銀行2025年一季度報

在此期間,郵儲銀行總部及分支行還經歷了多次高層人事調整,董事長空缺數年,直到今年年初鄭國雨正式就任郵儲銀行董事長一職;3月1日,張永罡任雲南省分行行長;4月10日,吳之雄就任安徽省分行行長。

有分析稱,郵儲銀行總行以及分行掌門人更迭初期,往往伴隨着新的戰略調整,可能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進一步拖累了其一季度業績。

資產質量與內控管理藏暗雷

高管頻踩“7年任期”監管紅線

除了業績增長乏力,郵儲銀行資產質量的下降更是被市場與投資者所關注。

2024年,郵儲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803.1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28.59億元,同比增加19.06%。不良貸款率0.90%,較上一年上升了0.07%。不良貸款餘額激增,不良貸款率上升,郵儲銀行資產質量承壓,壞賬風險加劇。

圖源:郵儲銀行2024年報

2022年-2024年,郵儲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分別爲385.51%、347.57%、286.15%,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若撥備下降伴隨不良率上升,表明銀行風險緩衝能力被侵蝕。儘管郵儲銀行在撥備充足時主動釋放利潤符合監管導向,但短期利好之下仍但需關注後續資產質量。

2025年一季度,郵儲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繼續攀升,達852.9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9.75億元;不良貸款率0.91%,較上一年末基本持平;撥備覆蓋率下跌至266.13%。而對比其他國有銀行,郵儲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爲13.34%,雖然滿足監管要求,但在國有六大行中依然墊底,風險抵補能力較明顯弱於另外五家銀行。

除此之外,郵儲銀行信用減值損失107.17億元,同比增加37.33億元,暴漲53.45%,銀行的信用風險增加,並直接影響銀行的現金流量。一季度報顯示,郵儲銀行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756.95億元,減少1494.51億元,同比下降66.38%,現金流量大幅下降。

圖源:郵儲銀行2025年一季度報

除了資產質量隱有下降風險,接踵而至的罰單和多起高管貪腐案直指內控管理問題,一度將郵儲銀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據拾鹽士不完全統計,2024年,郵儲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全年被罰沒超3000萬元。2025年上半年,郵儲銀行共收到34張罰單,累計罰款金額達1341.6萬元,處罰對象多爲機構分行。例如1月22日,郵儲銀行北海市分行因貸款“三查”不審慎、內控管理失範被責令改正並處罰款70萬元;2月28日,寧波分行因供應鏈融資模式運用不合規、貸款“三查”不到位、內控管理不到位、監管要求未落實被罰款170萬元,兩名責任人被警告;6月24日,雲浮市分行因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內控管理不到位、發放貸款時捆綁保險罰款合計110萬元。

圖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局寧波監管局

7月5日,郵儲銀行再次收到一張大額罰單,因違規向部分客戶收取唯一賬戶年費和小額賬戶管理費、未經客戶同意違規辦理短信收費業務等6項違規事實,被罰沒合計449.078541萬元。

可以看到,郵儲銀行被處罰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貸款審查、內控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屢次在同一違規事實“踩雷”。而多起高管貪腐案的發生,更是讓郵儲銀行的公衆形象大打折扣,折射出郵儲銀行在幹部監督、廉潔文化建設等方面的薄弱。

2024年11月21日,郵儲銀行遼寧省分行原資深經理任國慶因受賄、鉅額財產來源不明被判處有期徒刑13年,並處罰金60萬元;同年12月25日,郵儲銀行湖北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張雪松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相關部門帶走調查;12月31日,法院公開宣判郵儲銀行原高級資深經理張軍受賄一案,對被告人張軍以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3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100萬元。

此外,自2022年原董事長張金良調離後,郵儲銀行核心管理層長期處於“缺位”與“超期”並存的混亂狀態。

董事長職位空缺超34個月,由行長劉建軍代行職責直至2025年初鄭國雨正式接任,而根據原銀保監會公佈的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代爲履行董事長、行長、分行行長、分行級專營機構總經理職責的履職時間不得超過6個月。該行副行長任期也嚴重超標,姚紅任職副行長超17年,徐學明任職達到12年,遠超銀保監會“關鍵崗位同一職務連續任職不超過7年”的監管紅線。

隨着鄭國雨正式就任董事長,郵儲銀行的治理改革已刻不容緩。如今郵儲銀行正站在戰略轉型的十字路口,一邊是年報中強調的“科技賦能普惠金融”藍圖,另一邊卻是高管貪腐、超期任職引發的治理塌方。鄭國雨能否以刮骨療毒的決心重構制度籠子,將決定這家國有大行能否真正穿越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