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看不見飛官 也能打空戰

(圖/美聯社)

2025年5月7日至10日,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擁有核武器的鄰國之間,爆發了一場以無人機爲主要作戰平臺的軍事衝突。這被稱爲核武國家之間的首次「無人機戰爭」。

這次戰事的重大之處,不僅在於印巴雙方皆爲擁核國家,更在於空中作戰形式發生根本性轉變。就是說,空優不再仰賴戰機與飛行員,而是更爲依靠成羣的無人機、電子干擾系統,以及有效率的指揮管制。

此次印巴衝突中,印度與巴基斯坦皆出動數百架無人機,其中包括中國製、土耳其制、以色列制與自制等多樣機型。印度運用Harop等滯空型自殺無人機對巴方防空系統進行飽和打擊,而巴基斯坦則啓用由中國提供的LW-30雷射系統與電子干擾車,成功攔截部分機型,甚至軟殺一架戰友(Warmate)小型攻擊自殺無人機,並打算進行逆向工程分析。這樣的戰法展現了「軟殺」對應「硬殺」的新型戰術概念,也就是說,即便無需直接摧毀對手的空中載具或基地,也能透過癱瘓、干擾或奪取控制權等手段,使敵方系統失效。

於是空優的概念正重新被界定,更爲納入像電子戰和「空域拒止」這類戰術。過去認爲空優就是己方戰機能夠自由飛行、不受干擾,但現在,重點反而變成「讓對方沒辦法順利使用空域」。

對巴基斯坦來說,空域拒止是一種偏向防守的策略。他們主力部署中國提供的獵鷹-80(紅旗-16)中程防空飛彈,搭配電子干擾裝置和LW-30雷射武器,建構出一套多層防空網。目的很明確,就是攔截印度的無人機,守住首都、軍事基地等關鍵目標。根據公開資料,巴方短時間內擊落超過70架無人機,包括造價高昂的Harop和MQ-9,顯示這套防空體系確實發揮效果。雖然談不上取得空優,但至少有效降低來自印度的空中威脅。

相較之下,印度的做法明顯更主動。他們運用Harop和Warmate無人機、電子干擾與遠程精準武器,針對巴基斯坦的雷達與防空系統發動打擊。同時也在邊境部署大量短程防空與高射砲,強化自家防線。更關鍵的是,透過IACCS系統整合戰場資訊,讓反應更快、更有效。這種邊守、邊打的策略,介於空優與空域拒止之間,成爲印度這類擁有核武但又不想升高爲核武戰爭在當代空戰中的務實選擇。

這類武器讓衝突更容易被啓動,是因爲它所帶來的政治後果相對有限。例如,印度無人機進入巴基斯坦領空遭到擊落,並未引發報復升級,正因其不具人員傷亡,也缺乏強烈的象徵意義。

換句話說,無人機同時具備升級與降溫的雙重潛力。如果部署得宜,它能在不跨越紅線的前提下傳遞意圖、嚇阻對手,也能有效蒐集情報、穩定局勢。倘若被誤解爲挑釁,或與高象徵性的傳統作戰載具同列戰損,便可能引發一連串失控的升級循環。

「不靠飛官也能打空戰」這句話或許仍待驗證,但從2025年印巴衝突所呈現的戰術模式來看,未來的空中作戰早已超越傳統的戰機對戰機格局,逐步走向一種高度整合的「複合式戰場」。

在臺海局勢中,無人機已展現出「模糊邊界」的戰術特性。以2022年共軍無人機侵擾金門爲例,低空逼近、拍攝哨兵並公開畫面,已超出偵察範疇,帶有明顯的心理戰操作。儘管國軍選擇剋制反應,仍反映出升級風險的敏感性。近解放軍更常態化進行無人機測探結合共機共艦壓力的節奏運用,透過低風險行動試探我方防線,再由高風險平臺進行後續施壓。這種編組方式提高雙方誤判與升級風險。無人機不再只是科技工具,更是作爲傳遞戰略訊號的「棋子」。對臺灣而言,如何在不落入戰術挑釁的同時維護主權,避免出現落入Smoke所說的「絕對最低目標」,恐是接下來最棘手的挑戰之一。(作者爲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