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醫者仁心守護健康中國 5位衛生健康系統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經濟日報北京4月22日訊(記者吳佳佳)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舉行“新徵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衛生健康系統代表圍繞“踐行醫者仁心 護佑人民健康”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在基層工作20多年,我見過我的同行揹着藥箱翻山越嶺,在停電的衛生室打着手電筒搶救病人,這是白求恩精神的傳承。”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裡市碧波鎮白秧坪村衛生室鄉村醫生楊世霞說。畢業於貴陽中醫學院的楊世霞,2000年便投身於鄉村醫生工作。她所在的白秧坪村是一個以畲族和仫佬族爲主的民族村寨,共有8個自然村寨,常住人口456戶1899人。25年來,楊世霞以衛生室爲家,認真服務每一個患者。
作爲一名鄉村醫生,楊世霞爲每一戶羣衆做好常見病的診療、慢性病隨訪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一個藥箱、一把雨傘、一雙雨鞋、一隻手電筒,就是她出診的全部裝備。她累計出診行程達1萬多公里,接診患者達10萬人次,出診2萬餘人次。她說,農村的醫療條件比不上大城市,缺少先進設備,部分藥品也不齊全,但這就像爬山一樣,雖然道路艱難,只要有決心,總能爬到山的頂峰。25年來,鄉親們對楊世霞的稱呼從“妹兒”“大嫂”到如今的“伯母”。她表示,“這是他們對我工作的認可”。
回憶起第一次接觸麻風病人,海南省第五人民醫院皮膚康復科主管護師邢少雲坦言自己心裡是害怕的。1995年,19歲的邢少雲從衛校畢業,分配到海南省皮膚性病防治中心麻風病區工作。爲了將這些護理知識傳授給海南更多的基層醫護人員,她脫去隔離衣,深入海南各市縣,跟麻風病人直接接觸,培訓基層醫護人員,並指導提升了全省的麻風病防治能力,更推動了海南省麻風病防治模式的轉變。
大半輩子都在從事着麻風病患者照護工作的邢少雲,將這份工作視爲一場漫長的守護。“麻風病人患病以後,他們的人生髮生了巨大改變,有些因病致殘,隨着年齡增長,老年病增多,他們內心的孤獨和寂寞與日俱增。日常陪伴,是我給他們的最平凡卻又最溫暖的關懷。”邢少雲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江濤所從事的領域是神經外科最難治的疾病腦膠質瘤。爲了攻克這個疾病,他帶領團隊奮鬥了37年。“30多年來,我們主要建立了兩個圖譜,一是大腦功能區精準圖譜,腦膠質瘤患者在圖譜指導下可以實現精準切除,使患者術後功能得到良好保護。二是腦膠質瘤的多組學數據圖譜,通過這個數據圖譜發現了促使腦膠質瘤惡性進展的基因,我們在國際上首次命名了這個基因,並針對該基因研發了一個小分子化合物,使這部分患者活得更長。”江濤說。
江濤表示,未來將帶領團隊,不斷把成果推向臨牀,寫進中國的治療方案,惠及人民。“作爲醫生,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們也一定會進行100%的努力,患者的幸福就是我們醫生最大的快樂。我想白求恩精神的最大體現是患者生命至上、健康至上。”
江蘇省無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焦建棟,自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無錫,成爲公共衛生戰線的一名“健康守護者”。焦建棟介紹,公共衛生工作就是爲老百姓把好健康的大門,既要防範傳染病風險,又要管住高血壓等慢性病,讓老百姓健健康康地生活。近年來,他們堅持落實傳染病綜合防控,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堅持多部門傳染病協同防控,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清單,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比如登革熱、瘧疾等輸入性傳染病防控,通過多部門協同預警,精準信息提醒,發熱病人能夠‘主動就診’,臨牀大夫能夠‘主動詢問旅居史’,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疾控人能夠得到早報告,做到早處置、防擴散。我們加強實驗室檢測技術能力建設,建成多病原快速檢測技術平臺,目前6小時內能夠快速精準檢測156種病原。”焦建棟介紹,信息化技術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應用,不僅僅提升了公共衛生服務的質效,也提升了百姓對健康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主任中醫師郜潔是一名從事中醫婦科臨牀、教學、科研工作的一線醫生。作爲嶺南羅氏婦科的第四代傳承人,她和團隊一直致力於幫助女性圓她們當媽媽的夢想。“我們還和西醫同道一起,制訂中西醫協同的診療方案,並且推廣到了基層,走進了新疆、青海、寧夏等地區的88家醫療機構。我們也走出國門,設立了海外工作站,通過系列學術演講,覆蓋22個國家和地區的62萬人次,讓中醫精華在海外開花結果。”
“在福建龍巖,我遇到一位反覆妊娠丟失的患者,她因爲妊娠丟失而導致一次次的失望,是中醫藥讓她重燃起了生育的希望。正是這些經歷,讓我更加堅定傳承好、發展好中醫婦科事業的決心,用中醫藥的仁心仁術去溫暖更多生命,造福更多家庭。”郜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