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研究:威尼斯之獅源自唐代鎮墓獸「馬可波羅從中國運回」
唐代獸面鎮墓獸,甘肅靈臺縣博物館藏。(取材自紅星新聞)
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科學家即將在「古物」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標誌性的青銅翼獅雕像「威尼斯之獅」,所使用的部分銅礦石來自中國;研究者認爲,雕像的原型是一座中國唐代的鎮墓獸雕塑,由著名探險家馬可波羅和其父親,經由絲綢之路從中國帶到了威尼斯;威尼斯之獅是由該雕塑改造而成。
紅星新聞報導,威尼斯之獅雕塑重約3000公斤,位於聖馬可廣場上兩根高柱中一根柱子的柱頂,被廣泛認爲是威尼斯城市的象徵。17世紀90年代,拿破崙曾劫掠雕塑運往巴黎,1815年運回威尼斯時遭到損壞,後由一名威尼斯雕塑家修復。
對於該雕像的鑄造時間和地點一直以來撲朔迷離,最早關於獅子雕像的文字記載出現在1293年。過去200年來,學術界對這尊雕像最古老部分的起源有不同看法,20世紀80年代的藝術史研究曾認爲,這座雕像最初是在公元前4世紀末到公元前3世紀初的希臘鑄造。
據報導,此次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該雕像在外觀風格上與唐朝時期用於守護陵墓的石像相似。研究認爲,中國古代藝術中充滿獅子和類似獅子的生物,唐代的鎮墓獸雕像,大多長有獅子般的口鼻部、火焰般的鬃毛、角和肩部凸起的翅膀、尖尖的上揚耳朵,有時還帶有部分擬人化的臉部特徵。這些特徵都與聖馬可飛獅的形象接近。
在發現這一關聯後,科學家進一步通過鉛同位素,追溯雕像所用金屬原料的原始礦牀,最終發現鑄造該雕像所用的銅礦石,產自中國長江下游地區。
因此,科學家這樣推測威尼斯之獅雕像的起源:元朝時期到中國的馬可波羅父子,在元朝首都元大都(今北京)發現一尊在唐代時期建造的鎮墓獸雕像,隨後該雕像被帶至威尼斯。抵達威尼斯後,雕像很可能後面被改造爲當時威尼斯共和國的象徵聖馬可飛獅。
聖馬可飛獅的圖案是義大利文化的經典代表,出現在多個義大利文化和政治標誌上,例如威尼斯市市徽、義大利海軍軍旗,它也是威尼斯電影金獅獎的標誌。
威尼斯之獅雕像。(取材自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