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時代馬王堆漢墓文化遺產的活化創新研究

萬菁

長沙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已51年,經過多年來全面系統地整理和研究,揭開了跨越2000 多年的西漢畫卷。湖南省博物院新館持續更新與提升,通過整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顯著拓展了馬王堆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呈現維度。從文物數據庫、線上展廳、到VR虛擬展廳、沉浸式數字展等,這一系列技術創新實踐凸顯了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領域應用的示範價值。儘管如此,在數智化轉型的道路上,與世界知名的文化機構相比,湖南省博物院仍需探索新的改革和發展策略,以應對不斷演進的市場需求和文化發展潮流。

築牢文明根基,活化文化遺產

創新數字敘事方式。知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曾經指出:“重大的考古發現應該對人們理解古代歷史文化產生深遠影響,能夠轉變大家對某個時代、某種文化乃至某個民族歷史形象的認知。”那麼,關於一號墓的主人辛追夫人、二號墓的主人第一代軑侯利蒼,以及三號墓的主人第二代軑侯利豨的歷史故事,是否也可以通過敘述性動畫來展現呢?大英博物館推出的古埃及國際巡迴展覽採用了創新的敘事手法,將影像、圖像、動畫和移動展廳技術相結合,帶領參觀者深入探索古埃及曆程。展覽不僅展示了木乃伊的製作過程和不尋常的喪葬傳統,還利用CT掃描技術揭示了複雜的人體遺骸和木乃伊包裹物下面的物體,爲參觀者解答關於木乃伊性別、年齡和健康狀況等疑問。這種多維敘事使展覽延展出新的層次,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爲故事的表演者。同理,馬王堆漢墓文化遺產可以採用豐富的敘事化手法更好地闡釋內涵、描繪故事、演繹歷程。例如,通過數字技術重現漢代長沙國的生活場景、起居飲食文化、絲綢製作工藝等,構建完整的文化敘事體系。

拓展數智呈現形態。文化遺產分爲可移動文化遺產和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鑑於文物保護原則和確保遊客安全的需要,許多文化遺產地限制了遊客的接近距離,例如遺址的深部或高處、部分已回填的探方,以及建築遺蹟的狹窄內部等區域。這些受限區域通常包含着珍貴的文物信息。採用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結合AR(增強現實)、XR(擴展現實)、VR(虛擬現實)等虛擬場景技術,正在革新文物敘述與演繹呈現的方式。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爲例,其開發的數字秦俑AR應用允許遊客通過手機掃描展區特定標記,即可看到虛擬復原的兵馬俑原始色彩和完整形態,使參觀體驗顯著提升。這種虛實疊加的技術路徑不僅突破物理限制,更保證了文物信息傳達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馬王堆遺址同樣可以採用基於SLAM技術的AR導覽技術,將假想場景或三維模型以高定位精度與真實場景空間實時匹配,實現高匹配度的虛實融合效果,還原原始坑貌,同時結合VR虛擬數字文物出土原貌,幫助觀衆瞭解文物出處及背景,從而提升對展品現已不可見信息或形態的感知與認知。

傳承文明精髓,深挖文化價值

文創產品開發創新。故宮文創的成功經驗表明,其關鍵在於將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與現代設計語言的完美結合,例如“故宮晴春蝶戲花絲胸針”這一產品,巧妙地將燕京花絲技藝與吉祥圖案相結合,既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滿足了現代審美需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藝本身,是其核心價值所在。以馬王堆文化爲代表的湖湘文化,通過深入挖掘其文化元素,並結合湖湘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將其以活態的方式應用於文化創意產品之中。這不僅爲產品設計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爲文化注入了新的藝術活力。

IP形象系統化開發。索緒爾認爲符號具有“二元一體”的屬性,分爲“所指”和“能指”兩大類別。“能指”指符號的形象或形式,“所指”指符號所代表的概念或意義。在文創IP設計中應兼顧能指視覺形式和所指文化內涵。以馬王堆漢墓漆器文物爲例,目前開發的辛小狸IP形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化:在所指層面,應深入挖掘漢代歷史背景、審美情趣和文化寓意。例如,從馬王堆出土的織錦紋樣中提取雲氣紋、幾何紋、茱萸紋等元素,融入IP的造型和視覺動畫設計;結合漢代樂舞文化,開發IP的舞蹈動作系列;借鑑漢代養生觀念,創造IP的飲食文化內容。在能指層面,需要在造型、色彩、紋樣、風格和文字五個視覺特徵上保持協調統一。三星堆博物館的IP開發經驗值得借鑑,其面具形象文創產品將傳統雲雷紋、銅錢紋等與現代幾何線條相結合,既保留了文化神秘感,又增添了時尚趣味性。

打造科技之刃,提升傳播效能

沉浸式交互設計。交互設計可以極大豐富博物館的空間意義,深化觀衆的情感體驗和認知。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HEAR WE ARE項目通過空間音頻技術,讓參觀者佩戴特殊設備後能聽到展品講述自己的故事,創造了獨特的沉浸式體驗。對於馬王堆漢墓展覽,可以設計多層次的交互系統,如觸覺交互層:讓觀衆觸摸虛擬文物表面紋理;視覺交互層:追蹤觀衆眼動調出相應文物信息;聽覺交互層:構建漢代聲音場景,如竽、瑟、琴樂、編鐘樂等;體感交互層:通過動作捕捉,讓觀衆體驗引導圖動作。

影視化傳播創新。網絡微短劇已成爲文化遺產影視化傳播的新陣地。《國家寶藏》第三季的成功經驗表明,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果與影視作品的市場表現和IP效應直接相關。節目在講述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時期壁畫《鹿王本生圖》時,藉助全息影像技術,用虛擬動畫再現九色鹿。馬王堆漢墓可以借鑑這種模式,開發系列微短劇,如考古發現篇:重現1972年發掘過程;歷史探索篇:馬王堆墓主傳奇;工藝揭秘篇:解析漢代漆器、絲綢製作技藝;現代對話篇:探討漢代文化對現代的影響等。

馬王堆漢墓文化遺產的活化創新研究,通過數智技術賦能、文化價值深挖和科技手段共享,我們能夠構建起馬王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的完整體系。未來,應進一步完善技術——文化——產業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遺產活化模式。建議包括設立馬王堆數字文創研發中心,組建跨學科專家團隊,建立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推動馬王堆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湖南樣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馬王堆漢墓文化遺產的三文融合創新,正是這一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必將爲賡續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貢獻新的力量。

(作者:萬菁,系湖南科技職業學院講師;基金項目: 2024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資助課題:數字化背景下馬王堆漢墓文化遺產的“文博+文創+文旅”三文融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SP24YBZ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