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知名地標「聖馬可飛獅」 研究推測竟源自中國

▲威尼斯當地知名地標聖馬可飛獅。(圖/達志/路透社)

圖文/CTWANT

在義大利威尼斯當地,聖馬可廣場(St. Mark's Square)旁的小廣場(Piazzetta)上,矗立着一尊名爲「聖馬可飛獅」的翼獅青銅雕像,這是威尼斯長久以來的象徵,也是遊客印象中最鮮明的城市符號。但最新研究顛覆傳統認知,這頭獅子極可能並非出自義大利,而是來自遙遠的中國。

根據《CNN》報導,刊登於學術期刊《Antiquity》的研究指出,義大利帕多瓦大學(University of Padua)團隊利用鉛同位素分析檢測雕像樣本,發現青銅合金中的銅礦來源,與中國長江(Yangtze river)流域高度吻合。這結果推翻過去長期以來的假設,過去學界普遍認爲,這件作品應來自義大利、敘利亞(Syria)或小亞細亞(Anatolia)。

這尊雕像高2.2公尺、長4公尺,外型細節也與地中海中世紀的風格不盡相符。研究人員指出,口鼻的形狀,以及早年移除角後留下的痕跡,都更接近唐朝(Tang Dynasty,618至907年)陵墓守護獸「鎮墓獸」(zhènmùshòu)的樣式,而非歐洲雕塑的典型造型。他們推測,這尊獅子原本或許是一件陵墓守護神像,後來被重新塑造,轉化爲聖馬可的神聖象徵。

雕像安置的石柱來自小亞細亞,本體則歷經多次修復,最早記錄可追溯至1293年。學者進一步推斷,馬可波羅(Marco Polo)的父親與叔父在1264年至1268年間造訪蒙古宮廷(Mongol court)時,可能獲取了這件雕塑並帶回義大利。若這一推測屬實,不僅是藝術品的跨洲遷徙,更折射出中世紀世界驚人的互聯性。

研究團隊認爲,雕像抵達威尼斯後,極可能經過費工的「再製」,移除原本的角、加上符合基督教語境的裝飾,使之搖身一變成爲聖馬可的象徵。雖然缺乏確切的運輸紀錄,它如何從中國一路來到亞得里亞海城邦,仍是未解之謎。不過學者指出,若當年它被擺放於聖馬可廣場,或許是爲了彰顯威尼斯的軍事與政治力量;而今天,人們也能從中讀到中世紀文化交流的深刻印記。

延伸閱讀▸ 多人「脫鞋躺椅子上睡覺」把麥當勞當旅館 他崩潰:吃飯也能聞到腳臭▸ 家寧宣佈「取得公司帳本」!認已被查實名下金流:我沒有侵佔任何人的錢▸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