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智駕最新格局:誰在畫餅?誰在憋大招?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2月10日報道 每天被智駕新聞轟炸,但越看越懵?“用戶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這就是當前汽車市場面對智能駕駛的冷峻態度。
一邊是嚐鮮用戶的瘋狂:特斯拉車主炫耀“無人接親”,華爲用戶吹爆“代客泊車”,理想粉卻說“無圖纔是未來”……
一邊是車企的貼臉畫餅,資本肉搏,智能駕駛的“科技聖盃”到底被誰捧在手裡?
先說格局。2025年,智能駕駛已經進入“技術範式革命”與“市場分層”並行的關鍵階段,以感知方案不同可分化爲兩派:
“視覺派”,如特斯拉、小鵬,依賴攝像頭+AI算法,特斯拉FSD V12已實現端到端決策,小鵬XNGP覆蓋90%城區場景。
“激光雷達派”,如華爲、理想、比亞迪、奇瑞、長安、廣汽、零跑等大多數廠家,用多傳感器融合方案(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安全性高但成本高昂。
而“VLA模型派”作爲最新一大派別,目前已經有頭部車企試驗性應用,VLA模型結合了視覺、語言和動作三種能力,能夠根據輸入的視覺數據和語言指令,直接輸出機器人或自動駕駛車輛的控制動作,解決傳統方案短視化問題,因此2025年也被稱爲“VLA上車元年”。
如果以廠商能力進行分級,基本可分爲三大梯隊:
第一梯隊有三:特斯拉(算法領先)、華爲(全棧自研+生態整合)、小鵬(城區NOA覆蓋率最高)。
第二梯隊則以理想(激光雷達方案量產化)、比亞迪(天神之眼系統下沉至20萬元車型)、蔚來(換電模式+NAD服務)、智己(一段式端到端)爲代表,比亞迪的特殊性稍後會講。
第三梯隊,小米(HAD超級智駕)正在後來居上、吉利(自研芯片+AI原生OS)已經算是自主研發裡面走得比較快的了,但由於技術成熟度與數據積累不足,道阻且長。
無論是何種技術流派,無非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開好一臺車。特別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路況多變,交通參與者極其複雜的環境中,但凡在此“地獄級難度地圖”勝出,傲視全球易如反掌。
2023年底,特斯拉推出 FSD V12,首次搭載端到端智駕大模型。2024年至今,小鵬、華爲、理想、蔚來等主機廠陸續向端到端駕駛架構升級。
所謂端到端,可以理解爲一種整體的解決方案和決策思路。就好像是從最開始的輸入,比如車輛的各種傳感器(攝像頭、雷達等)收集到的數據,直接通過一個複雜的算法模型,輸出車輛該怎麼行駛的指令(比如方向盤轉多少角度、車速該增加還是減少等),中間不需要太多人工設定的規則和干預。與傳統模塊化的智駕方案相比,端到端方案採用的數據規模更大,可以提升智駕系統在不同場景中的適應能力,減少延遲和誤差,使車輛更接近人類駕駛。
經過一年的發展,智能駕駛技術逐漸擺脫高精地圖依賴,並轉向技術架構上的端到端。
儘管高精地圖可以作爲超級詳細的行車指南,爲車輛提供獲得釐米級別道路的精確形狀、車道線位置、交通標誌等各種細節,但其使用、維護和更新成本高居不下,且地圖測繪涉及國家安全,導致審覈過程緩慢,想要讓高精地圖隨時保持最新狀態非常困難。因此,頭部的廠商開始逐漸擺脫對高精地圖的依賴,無圖 NOA 成爲主流。從“開城”到“全國都能開”,再到“車位到車位”,實現產品體驗上的端到端。
目前,各廠商可以分爲高精地圖派和無高精地圖派。
(1)高精地圖派:蔚來、吉利(領克、銀河)、長安(深藍汽車、長安啓源)、零跑、上汽(榮威)、上汽大衆、
(2)無高精地圖派:Tesla、理想、小鵬、比亞迪、華爲系(問界、智界、stelato享界)、極氪、smart、小米、奇瑞(星途、Icar)、廣汽(埃安、廣汽豐田)、阿維塔、WEY(長城魏派)等。
圖源:量子位智庫
智能駕駛已成爲衆多消費者購車時的重要考量因素,然而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智駕方案,不少人可謂是“選擇困難”。別慌,都給你整理好了,只需考慮好你是什麼段位的玩家,對號入座即可。
科技先鋒玩家:追求最前沿智駕體驗,擁抱純視覺路線
特斯拉 FSD :特斯拉的FSD(Full Self - Driving)系統一直是科技先鋒們關注的焦點。其採用純視覺方案,2024年1月推出的 FSD V12 Beta 使特斯拉成爲全球首個 “端到端” 神經網絡量產上車的企業,實現了感知、決策、規劃相融合。
對於追求科技極致體驗、預算充足的玩家,特斯拉 FSD是感受前沿自動駕駛技術的不二之選,儘管其FSD13還未入華,但其技術潛力和創新性不容小覷。一衆廠商們,顫抖吧!
華爲 ADS :華爲雖不直接造車,但其智能駕駛方案 ADS(Advanced Driving System)在2024年成爲了量產上車車型最多的品牌。
華爲 ADS 始終堅持多傳感器融合路線,硬件配置拉滿,最新的 ADS3.0,支持無圖城區 NOA 和端到端大模型架構,大家可以在華爲鴻蒙智行系列車型中體驗到其強大的智駕能力,感受華爲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和創新實力。
小鵬 XNGP :小鵬汽車的 XNGP 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包含神經網絡 XNet(感知)、規控大模型 XPlanner(決策控制)以及大語言模型 XBrain(與用戶交互),能在不依賴高精度地圖的情況下,實現全國範圍內的智能駕駛,城區 NOA 覆蓋全國主要城市。
小鵬的 AI 鷹眼視覺方案更是爲追求性價比的用戶提供了純視覺智駕選擇。小鵬計劃在2025年將所有車型的智駕能力統一升級爲高階智駕,並計劃實現城區智駕比肩高速智駕的體驗,在中國實現類L4級智駕。對於想嚐鮮純視覺方案、體驗OTA快速更新的用戶來說,小鵬 P7 +、X9、G9、G6等車型一定能滿足你的需求。
品質生活家:追求高端品質與舒適體驗
理想 AD Max :理想汽車的 AD Max 和 AD Pro 智駕方案致力於實現全場景智能駕駛體驗。最新的 AD Max V13.0全球首家完成端到端 + VLM 車位到車位全量推送,場景從城市道路拓展到高速和環路,高階智駕選裝率超70%。
搭配理想的“冰箱彩電大沙發” ,L6、L7、L8、L9、Mega(全系 Max/Ultra 版)等車型爲用戶提供了舒適且高效的全場景智能駕駛選擇,滿足家庭出行等多場景需求。
蔚來 NAD :蔚來 NAD基於 NIO Aquila 超感系統和 NIO Adam 超算平臺,支持高速、城區、停車和加電等場景下的點到點自動駕駛。2025年推出的 Banyan 智駕系統3.1.0版本,首次搭載端到端大模型架構的智能駕駛方案,提升系統流暢性和效率,預計在全新 NT3.0平臺車型上應用。
對於追求服務和出行體驗的用戶來說,蔚來的換電服務+NAD省時省力,還能享受蔚來的專屬服務。
智己 IM AD 3.0 :智己聯手 Momenta 推出採用 “一段式端到端” 架構的智駕方案,已實現“全國都能開,有路就能開”。
實用主義派:注重質價比與實用功能
比亞迪“天神之眼 ”:雖以新能源車見長,但近年來也在自動駕駛方面加大投入。其DiPilot智能駕駛系統正逐步向高階自動駕駛(L3)演進,同時通過與英偉達(NVIDIA)等企業合作提升計算能力。
自研+超高銷量,降低了其智駕系統的成本,2025年,“天神之眼”系統將推廣至更多車型,包括中低端產品線。目前其在全國開通無圖城市領航(CNOA)功能,實現從高速到城市的全場景智能駕駛體驗。
小米Xiaomi Pilot: 小米智駕系統分爲 Xiaomi Pilot Pro 和 Xiaomi Pilot Max 兩套方案,均搭載11V 高清攝像頭、NVIDIA Drive Orin 等硬件,小米端到端大模型技術不依賴高精地圖,通過感知和決策算法的二合一設計,雷軍親測實現“車位到車位”體驗。
小米的方案主打一個實用,比如5cm 精度極窄庫位泊入和23km/h 巡航代客泊車,新手司機的停車焦慮不再有。
極氪(ZEEKR)浩瀚智駕 :2025款極氪001採用了極氪自研的浩瀚智駕2.0方案,在硬件上採用了英偉達雙 Orin X 的算力平臺,算力達到508 TOPS。浩瀚智駕2.0結合端到端大模型和多模態技術,實現了從高速到城市的全場景智能駕駛能力 ,支持30多種複雜道路場景識別。2025年下半年,城市NZP+功能將開啓分批推送,實現全場景城市智駕
性價比追求者:預算有限但想體驗智能駕駛
零跑 Leapmotor Pilot :零跑在15 - 20萬元市場區間提供高性價比智能駕駛體驗。搭配多傳感器融合和深度學習算法,實現環境感知、路徑規劃和運動控制等功能,2025年,零跑推出基於端到端大模型的城市智駕功能,零跑 C11、C01等車型讓預算有限用戶享受智能駕駛樂趣。
廣汽埃安 ADiGO :整合多種傳感器數據,提供高級自駕駛功能,埃安 RT 將激光雷達高階智駕功能下放到15萬元級別。
埃安計劃在未來兩三年內,將高階智駕功能將全面標配到旗下所有車型。
長安汽車天樞智駕:今年8月,長安將率先在10萬元級別車型搭載激光雷達,首發極黑環境、極端天氣的避撞功能,夜視通行能力強大,並將AEB避撞速度將提升至135km/h。
爲信仰充值玩家:信賴傳統豪華品牌,關注智能駕駛進展
奔馳 Drive Pilot :全球首家獲得 L3級自動駕駛認證,已率先在德國上路,計劃向中國市場推廣,“三叉戟”信徒可關注其在國內的推廣情況,體驗奔馳的先進智能駕駛功能。
寶馬 BMW Personal CoPilot :目前與華爲、Momenta 等企業合作,寶馬車型提供不斷升級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滿足性能愛好者對智能駕駛的需求。
激光雷達價格腰斬 智駕成平民玩具?
隨着技術進步以及量產規模擴大,激光雷達成本進一步下探。2024年,激光雷達頭部廠商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雙雙官宣,激光雷達售價在2025年有望降至200美元,下探至1500元以下,帶動激光雷達進入“千元機時代”。
激光雷達成本的逐漸降低和研發的深入,讓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將這一技術應用於中低端市場,確保不同消費羣體都能享有智能化駕駛體驗。例如長安的智駕系統將激光雷達在10萬元級別車型搭載,AEB避撞速度將提升至135km/h。
2025年,高階智駕下探到15萬元、10萬元級已成定局。但值得注意的是,入門版車型畢竟成本受限,需小心“丐中丐”閹割算法,具體的智駕體驗如何,仍需消費者們親自感受。
AI 開車 人類背鍋?
據何小鵬預言,L3或者 L3+ 將是 AI 智駕的 iPhone 4時刻,拐點就是2025到2027這幾年,跟不上的車企將掉隊;地平線創始人餘凱也表示“三年大局可定”。可以確定的是,今年L2+(增強版輔助駕駛)和L3(有條件自動駕駛)功能將大規模搭載於中高端車型,滲透率或超過40%。功能重心從高速場景(如NOA導航輔助)向城區複雜路況延伸。
不過,L3落地還面臨着挑戰。比如當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事故時,很難像傳統交通事故那樣簡單地判定責任主體,像極端天氣、複雜交通參與者的識別(如兩輪車、行人)仍需突破。AI算法的泛化能力不足可能導致L3責任糾紛。這背後涉及到製造商、算法設計者、軟件更新方等多個環節,各方責任難以明確劃分,法規層面仍需細化。
總之,智能駕駛的終局並非“取代人類”,而是構建“人機共駕”的新平衡。2025年,若技術、成本、信任三大門檻被跨越,其滲透率曲線或將復刻新能源車的“陡峭增長”。而在這場變革中,唯有將技術創新與用戶價值深度綁定的企業,才能成爲下一個時代的“特斯拉”。2025年的終極懸念,或許是馬斯克與餘承東誰能先喊出那句:“今天,我們消滅了人工駕駛!”
如果看完這篇還在糾結選哪家智駕?請記住以下三句真經:
· 土豪閉眼衝頂配,硬件拉滿防背刺
· 實用黨盯緊通勤路,高速NOA比城市PPT實在
· 等等黨永不爲奴,2025年智駕白菜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