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5:誰在招搖過市,誰又低調潛行
7月28日,2025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正式收官。三天的展出時間裡,來自上海世博展覽館的熱情不斷,既有中國首個傾轉旋翼載人電動飛機的氣勢磅礴,亦有換上工裝的機器人在全場勞作。
門票早已售罄。閒魚上原價168元的展覽票,一度被炒到了1500元,三日通票更有人開出了三千塊的高價。
熱鬧的原因,來源於當下AI正處於資本賦能與生態共建的關鍵發展期,錢砸下去後,如何更好、更快地聽見後續的共振聲響,切實爲行業解決難題,牽動着每一個產業中人的心絃。
在閉幕式上,一批重大項目集中籤約,涵蓋智能駕駛、具身智能和機器人等領域,共有31個項目簽約,投資額超過150億元。
和訊網根據此次業界的聚焦時刻,尋找到展會上產品主要聚焦的三個方向和趨勢,大模型正雙手入泥尋找落地應用,但基礎大模型仍是未來角力的核心;機器人交互能力顯著升級,但具身智能在工業中更接近爆發時刻;消費級AI產品拓展出新的品類,距離普及尚需時間和空間。
基礎大模型,仍有必要
衆所周知,AI的訓練和推理離不開算力,在英偉達此前國內算力撞牆的關鍵節點,國產化算力突破成爲了展會上的第一個關鍵詞。
在H1館,被譽爲鎮館之寶的華爲昇騰384超節點Atlas 900 A3 SuperPoD坐落其中,在官方介紹中,這臺昇騰超節點通過高速互聯總線,可以突破互聯瓶頸讓超節點像一臺計算機一樣工作,更好地滿足了模型訓練和推理對低時延、大帶寬、長穩可靠的要求。“經過實際測試,在昇騰超節點集羣上LLaMA3等幹億稠密模型訓練性能可達傳統集羣的2.5倍以上,在通信佔比更高的Qwen、DeepSeek等多模態、MoE模型上可以達到了3倍以上的提升。”
華爲之外,正處於IPO進程中的多家國產GPU企業也帶來了從芯片到系統、從訓練到推理的全棧解決方案,共同構成當下算力矩陣的“大腦”。
燧原科技和沐曦在WAIC上首發各自新一代的主力AI芯片。燧原科技新發布的L600芯片歷時兩年半開發,採用訓推一體的架構,亦即可用於大模型訓練和推理;沐曦新推出的曦雲C600延續了訓推一體的方案,具備多精度的混合算力,全面對標國際旗艦GPU產品。
國產算力不斷突破“卡脖子”,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國產模型也迎來了一次迭代。不過,相較於2024年的風光無限,今年大模型廠商大多選擇低調參展。
“AI六小虎”正在走向瓦解,高層震盪的百川智能和掉隊的零一萬物缺席了本屆展會,風頭都被“另一虎”階躍星辰搶奪,在展會開幕前發佈了新一代基礎大模型step 3,強調滿足推理需求,且更重視國產生態,據悉,step 3在國產芯片上的推理效率最高可達DeepSeek-R1的300%,對各類型的芯片相對友好,採取廣交朋友的生態戰略。
而商湯科技則發佈了日日新V6.5多模態大模型,在深度推理上有了更多突破,例如文本推理的基礎上加入了視覺推理。
如果解決不好最後一公里,那麼技術路線將一文不值。算力和模型打好地基的同時,大模型產業開始走入深水區,不再力拼炫參數,共同尋找AI應用與智能體的百花齊放。
階躍星辰在垂類Agent落地上便覆蓋了多個方向,例如聯合千?科技、吉利打造的智能座艙Agent OS,化身“蛋艙”,展示了未來感的車機方案;而與青心意創聯合開發的“能舞會唱”機器人Ocra,搭建了一個AI與人的音樂PK場景,讓體驗者易於上手、便於感知。
阿里也全面展示了從AI基礎設施到大模型再到平臺及應用的“全棧AI”能力,在C端,夸克的統計預測、釘釘的表格打造等AI應用,得到了部分用戶的深層次互動。
而在應用大規模落地的同時,未來是否應該放棄基礎大模型研發的話題也引發了業界的爭論。有人說,模型大廠將已有能力落地到有商業化前景的應用場景裡,是當務之急;也有人說,多模態模型性能躍遷,也不能落下。
在本屆WAIC上,爭論有了些許答案。階躍星辰創始人兼CEO姜大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理論上而言,模型技術的突破往往都會解鎖新的應用場景。從這個角度而言,AI應用層要繼續追求繁榮,仍要依靠模型層的創新。
大洋彼岸的領先團隊也在印證這一觀點。目前,OpenAI正在舉公司合力,力爭儘快在夏季推出GPT-5,預計將具備更強的推理能力、更大上下文窗口、進階多模態處理與記憶能力,持續依靠基礎大模型打天下。
具身智能,到家“難”
相比於H1館嚴肅融入產業的體感,H3館則主打有趣,具身智能廠商和AI眼鏡廠商在此大顯身手。
經過2025年的一番“爆炒”,機器人廠商們除了獲得了一大批融資,對外落地的展示也更追求務實,落地場景趨於複雜化。
宇樹科技引以爲傲的四足機器人最具人氣,跑得快、翻跟頭也穩,在各地形上的行走,都能輕鬆應對,爲日後的巡檢救災展示了可能性。
宇樹的老朋友智元機器人則玩起了聯名,和百事中國共創,只見這款藍色的機器人,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真人,擺放整齊可樂瓶。
魔法原子則展示了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MagicBot Gen1在工業場景中的落地案例,搬運箱子、分揀零件都不在話下。
擎朗被譽爲機器人屆的天選打工人,在酒館、醫療、劇院等多個場景下,都有對應的具身服務機器人可以匹配並提供服務,服務場景被擎朗認爲是最好的機器人承接地。
還有表演打鼓的、端咖啡倒啤酒的,甚至滿場撿拾回收垃圾的,如今的機器人已經貼近人類的生活空間。
機器人產業上下游也齊聚一堂。據不完全統計,全人形的供應鏈企業有20餘家參展,主打具身本體、靈巧手的各有10餘家,具身大腦相關最爲稀缺,不超過5家。
不過,儘管如此,機器人想要飛入尋常百姓家,顯然還有一段路要走。據媒體報道,百聯摯高資本創始合夥人蔡丹楓在WAIC圓桌論壇上表示,家用機器人,如照顧孩子的機器人,距離成熟應用還很遙遠。
在場館中,嘈雜的環境聲、不斷行走的觀衆,都有可能打斷一些機器人的工作流程,遭遇穩定性拷問的同時,背後也隱藏着巨大的技術挑戰。
相比之下,工業一線的機器人因處於標準化的場景,已經相對成熟。如颯智智能發佈的四臂具身智能機器人,共擁有52個自由度,增加了頭部、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4個自由度。四臂能夠360°圓環形作業,主要應用於工業智能化製造場景。
“考慮到人口結構變化,獨生子女家庭不願孩子從事流水線工作,未來工業場景中70%可能被機器替代,20%人機協同,僅10%是高端工人。”蔡丹楓認爲。
AI眼鏡,需突破“非剛需”
AI眼鏡是繼AI手機後,消費級廠商找到的全新落地應用。在AI手機時代,市場主要依靠傳統手機廠商的延續,一級市場投資難度較大,而在AI眼鏡上,雖然許多大廠依然在押注,但亦有初創廠商跑通了商業模式,形成分野。
在大廠中,小米、字節之後,阿里巴巴正式發佈了首款自研AI眼鏡——夸克AI眼鏡,其AI戰略首次以硬件形態落地。
在阿里看來,現有市面產品多存在佩戴不適、續航短、AI交互弱等問題,始終未能真正進入大衆消費市場。因此夸克AI眼鏡更強調“好戴、好用、全天候”的日用屬性,將深度融合阿里及支付寶生態,支持高德導航、淘寶比價、支付寶支付等功能,爲用戶提供隨身AI超級助理服務。
Rokid和XREAL也發佈了智能眼鏡新品,分別攜帶Glasses和One Pro亮相,普遍通過整合大模型,完成翻譯、導航、拍照等功能。
總體而言,這些功能在手機上已非常成熟,現階段,AI眼鏡還不能被視作剛需,完全可以被手機取代。
更不用提,當下的AI眼鏡還存在續航不足等諸多痛點。
受制於體型限制,擴展續航成爲AI眼鏡的難題,讓不少購買者有了續航焦慮。而部分廠商當下的解法,是在外面遇到需要緊急補能的情況,可以直接使用便攜設備給眼鏡充電,但在體驗上勢必存在缺憾。
這也推着產業中人開始提到“百鏡大戰”中的泡沫,“現在智能眼鏡可以說還在上半場中的上半場,過去十年真正從中獲利的企業鳳毛麟角,幾乎沒有公司實現盈利。”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認爲,“智能眼鏡仍處於早期階段。”
這從智能眼鏡居高不下的退貨率也可見一斑。據媒體報道,某新入局AI眼鏡賽道的硬件大廠,AI眼鏡退貨率高達近50%。
在技術、體驗之外,價格也是勸退消費者的重要因素。當前,AI眼鏡的主流定價集中在2000—5000元,部分高端款式甚至價格逼近萬元,遠超過普通消費者對“電子配件”的預算。
可以看見,雖然頭部公司正在努力改善現階段AI眼鏡的種種問題,但這並非一日之功,還需要一段漫長的攻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