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供應鏈金融“脫核”最新模式!
在政策東風下,銀行正加速探索供應鏈金融“脫核”新模式。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 ,平安銀行上海分行以“一鏈一策一批”行動爲綱領,創新推出供應鏈金融“脫核”新模式——針對上游企業的“科創貸(科鏈模式)”與針對下游企業的“橙業貸(經銷商模式)”,通過數字化產品精準滴灌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
8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七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發展“脫核”模式,明確要求金融機構依託“數據信用”和“物的信用”,利用大數據和特定場景,爲鏈上中小企業提供應收賬款、存貨、倉單和訂單融資等服務;運用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探索不依賴核心企業信用的供應鏈“脫核”模式。
興業研究方面指出,供應鏈金融或將走向“脫核”,即擺脫核心企業的信用支持,發展新型供應鏈金融模式。未來,中徵應收賬款融資平臺和銀行自建應收賬款融資平臺等非核心企業建立的第三方應收賬款融資平臺,或將迎來發展機遇。
從“主體信用”到“數據信用”
供應鏈“脫核”並非指完全脫離核心企業的交易或信用背書,而是改變傳統的核心企業“主體信用”模式,通過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AI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將對核心企業的單一信用評估轉變爲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交易記錄、履約情況、物流數據等多維度的信息、數據評估,構建“數據信用”體系,從而弱化對核心企業的確權依賴,依靠“數據信用”體系作爲金融機構風險評估和發放貸款的依據。
目前,多家銀行探索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比如,日照銀行通過“易融星空”場景投放醫藥行業“脫核”融資6.33億元,盤活企業應收賬款,賦能生命健康產業發展。具體來看,日照銀行對接山東醫藥集採平臺及企業ERP系統,全面獲取醫藥流通企業訂單、發貨單、銷售發票、醫院回執、收款單等數據,實現應收賬款項下物流、商流和資金流的數字化、透明化,可視化管理。通過底層資產交叉比對,確保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將授信規則從“主體信用”升級爲“交易信用”。
上海華瑞銀行推出聚焦“強數據場景”的真實交易行爲的智慧供應鏈金融產品“瑞e惠”,重點推動物流、電商、藥品集採等場景內供應商的普惠型“脫核”供應鏈融資業務落地實施。
上海華瑞銀行相關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瑞e惠”的創新不僅在於“脫核”,更在於實現了貸前、貸中、貸後全流程的線上化、智能化風控創新。一是實現貸前精準畫像。通過對場景內多維數據的實時分析,系統自動構建供應商的經營畫像與信用評分,精準識別風險,替代傳統依賴核心企業確權和人工盡調的模式。二是實現貸中動態監控。人工智能模型持續監控高頻交易數據流,對供應商在場景內的業務動態(如訂單量變化、履約情況、結算異常)進行實時感知,及時預警潛在風險。三是實現貸後智能預警與資金閉環管理。建立全流程線上資金監控模式,確保融資款項定向用於真實貿易背景支付,有效防範挪用風險。
北京浩天(上海)律師事務所張璐律師指出,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中,金融機構需投入人力、物力密切監管資產的倉儲、物流情況,例如在存貨質押融資和預付款融資模式中,需對倉單或存貨進行監管。因此,金融機構在交易數據的收集和真僞識別、物流和資產的監管等方面存在着成本高、難度大等問題,進而難以把控業務風險。而在“脫核”供應鏈金融中,金融機構可以藉助數字化技術手段實現對供應鏈各主體的信息、數據共享及實時監測和評估,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大大提升風險管理效能。
應建立全流程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
今年4月,《關於規範供應鏈金融業務 引導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更好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有關事宜的通知》提到要積極探索供應鏈脫核模式,利用供應鏈“數據信用”和“物的信用”,支持供應鏈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開展信用貸款及基於訂單、存貨、倉單等動產和權利的質押融資業務。
8月份,《關於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再提“脫核”模式。
業內人士分析,從探索供應鏈金融“脫核”方向的提出,到鼓勵發展多樣化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體現了國家大力支持供應鏈金融“脫核”創新的決心,爲推進供應鏈金融“脫核”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璐分析,在“脫核”供應鏈金融中,金融機構開展業務不再完全依賴於核心企業提供的交易數據,從“依賴核心”轉向了“信任數據”。例如,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或通過第三方信息技術主體獲取供應鏈各主體的歷史訂單、交易金額與頻率、採購訂單、銷售記錄、庫存數量、物流信息、訂單履行情況等信息,並進一步地對各項交易數據進行整合,從而建立數據模型,分析交易的真實性、持續性和中小企業的穩定性。
也因此,金融機構採集、使用數據的合法性、安全性問題日益突出。未來,金融機構如何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共享和使用數據,成爲供應鏈金融“脫核”穩健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張璐認爲,除了監管部門需明確供應鏈金融“脫核”模式的法律邊界,制定數據共享、隱私保護等標準之外,金融機構自身應建立從數據採集、使用、刪除、保護的全面數據安全合規體系,以避免由此產生的違約或侵權責任。例如通過與核心企業、政府機關或行業協會簽訂協議,確保數據來源的合法;在數據存儲和處理過程中,及時對非必要信息進行刪除,防止數據的濫用;明確數據的敏感程度和價值,制定分類分級標準,設立數據安全管理機構與負責人,防止數據的外泄等。
興業研究指出,銀行應結合區塊鏈技術與供應鏈的特點,通過區塊鏈保證中小企業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數據的真實性。從“數據信用”而非核心企業“主體信用”或交易標的“物的信用”出發,通過大數據模型衡量企業的經營狀況,從而切實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助力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應當指出的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爲供應鏈平臺的主導機構,有以下兩方面優勢:一是通常有較多核心企業與其所屬供應鏈企業加入,信用風險較爲分散;二是銀行具有持牌資格,受到金融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風控更爲完善。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翟軍)
【中經金融】
【中經金融】立足於價值發現與分享,爲您解讀最新的投融資環境變化,捕捉財經市場重要信息,事事有關您的財富增益。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也可聯繫小編微信:1581005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