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幹實效迴應羣衆訴求(金臺潮聲·作風建設系列談⑮)
李林蔚
近日,一檔電視問政節目中,相關部門負責人就羣衆反映的身份信息被冒用,莫名成爲公司股東的問題作出迴應:“基層主管部門存在業務不強、推諉扯皮等情況,我們立即整改。”黨員幹部直面問題、立行立改,贏得觀衆的掌聲。
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羣衆的關係問題,面對羣衆訴求,是積極迴應、解決難題,還是推諉塞責、敷衍了事,關乎黨和政府的形象,檢驗着作風建設的成色。實幹實效,就是對羣衆訴求的最好迴應。
用什麼態度迴應羣衆訴求,考驗着宗旨意識。曾經,少數黨員幹部對羣衆訴求能躲則躲、敷衍應付,或是“打官腔”、顧左右而言他。究其根源,是宗旨意識淡薄,官僚主義作祟,把羣衆反映問題當成“找麻煩”。共產黨就是爲羣衆服務的,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無論是臺前迴應質疑,還是臺下推動解決,首要的是錘鍊黨性、砥礪初心。只有真正把羣衆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在“面對面”中建立“心連心”的信任紐帶。
把羣衆關切的事辦實辦好,就要真抓實幹。如今,通過12345熱線、電視問政等平臺,羣衆的意見更容易被聽到,但仍要警惕“有迴應,沒下文”。“已收到”“已轉交”“已受理”……看起來態度誠懇,若後續沒有實質進展,就可能流於形式主義,透支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收到”不代表“做到”,“轉交”更不代表“完成”。明確責任部門、責任時限,形成訴求受理、辦理、反饋、評估的閉環,以務實之風做好解決問題的“後半篇文章”,才能真正贏得羣衆認可。
羣衆反映的問題,往往具有普遍性。一個“點”上的個案,可能映射出“面”上的共性難題。本着對羣衆負責的態度,舉一反三、主動作爲,實現從“辦好一件事”到“解決一類事”的躍升,更見精神、見作風。羣衆遇到推諉扯皮,是權責界定模糊,還是協調機制存在梗阻;窗口辦事不便利,是經辦人業務不過關,還是流程設計不合理……黨員幹部應學會“解剖麻雀”,從個性問題發現共性規律,通過制度機制的完善,減少類似問題的發生,讓羣衆少煩心、更舒心。
當前,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在紮實開展。廣大黨員幹部應以傾聽爲起點,以實幹爲路徑,以解決爲落點,切實把羣衆的“問題清單”轉化爲“履職清單”,以看得見、摸得着的整改成效,迴應羣衆關切,贏得羣衆好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1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