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資源優勢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深思)

凌士顯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新時代新徵程,我國社會生產力將不斷躍升,人民生活水平將穩步提高,改革開放將進一步全面深化,特別是教育科技事業快速發展,人才隊伍和勞動力資源數量龐大、素質優良,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配套完善,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巨大,給民營經濟發展帶來很多新的機遇、提供更大發展空間。”現在,我國民營經濟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佔有很重的分量,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備堅實基礎。截至2024年底,我國登記在冊的民營企業數量超過5600萬戶,佔企業總數量的92%;民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42萬戶,佔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的92%以上;民營企業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的佔比更是高達95%左右。4月30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將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平等對待、平等保護的要求落下來,持續優化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向社會表明了發展民營經濟是黨和國家一以貫之並將長期堅持的方針政策。

人才是第一資源。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才是關鍵。近年來,隨着我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人才隊伍規模日益龐大。目前,我國14億多人口中有近9億勞動年齡人口,勞動力供給資源依然充沛;同時,2024年,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1.21年,具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超過2.5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規模全球領先,勞動者素質加速提升。龐大的人力資源規模和正在加速形成的人才紅利,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人才支撐,也爲民營經濟創新發展、降本增效、文化塑造等提供了有力支撐。具體來看,一是能夠推動企業生產要素投入實現整體躍升,促進民營經濟生產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催生出更多專精特新企業、獨角獸企業;二是能夠爲民營經濟提供充足的具備前瞻能力、學習能力和快速適應能力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推動企業商業模式和組織創新,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三是有利於降低企業人才獲取成本併爲企業節省大量培訓成本,增強投資者信心和企業融資能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四是有助於塑造優秀企業文化,增強員工凝聚力和歸屬感,促進實現員工價值,激發員工內生髮展動力。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民營經濟在用好用足人才資源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與民營企業員工相關的職稱評定、人才評價等方面的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民營企業公司治理不完善,激勵機制不能充分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還有的民營企業缺乏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導致人才歸屬感不強,無法有效激發人才內生動力;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形成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具體來看,政府要爲企業加強與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機構的人才合作提供有利條件,推動實現產業與人才有效融合,最大化發揮人才價值;改革職稱評定、人才評價等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推動建立有利於人才成長和基於貢獻的分配製度;推動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爲企業家和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提供有利社會環境,激發人才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企業要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努力提升員工福利,吸引更多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加盟;用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居民消費升級契機,加快企業轉型發展步伐,積極搭建人才各盡其用、各展其能的平臺,推動實現企業發展和人才成長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加快完善公司治理體制機制,優化薪酬機制、股權機制,創新和完善員工持股等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激發員工創造力;積極構築優秀企業文化,不斷增強員工主人翁意識,增強人才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商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6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