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硬件皆有AI,這樣的時代正在奔來
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第一財經資訊)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爲中國智能硬件產業按下快進鍵。從PC、手機到家電,所有硬件正在被AI重新定義。
《意見》提出了清晰的時間表: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超過90%,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
這意味着未來兩年,超過七成的終端設備有望實現智能化升級,一個“一切硬件皆AI”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這場變革不僅預示着人機交互方式的變化,也意味着產品價值邏輯乃至產業生態正在得到全面重構。
一位PC行業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很像25年前的PC行業。2000年前後,行業開啓一鍵上網功能的電腦,以此爲界限,互聯網給PC應用帶來了完全的新天地。今年的AI PC也在經歷着這樣的一場變革,並且更加猛烈。
AI已經拉動智能終端增長
人工智能技術正從試驗探索邁向價值創造階段。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指出,儘管人工智能引發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刻變革,但仍存在“對人工智能作用認識不一致、供需對接不暢、應用落地存在‘最後一公里’障礙等突出問題”。
《意見》圍繞行業應用需求和基礎能力供給協同推進,提出系列政策舉措。其中提到,推動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培育產品消費新業態。推動智能終端“萬物智聯”,培育智能產品生態,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終端,打造一體化全場景覆蓋的智能交互環境。加快人工智能與元宇宙、低空飛行、增材製造、腦機接口等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探索智能產品新形態。
從終端產業來看,不同領域的AI化進程各有亮點,共同推動智能終端市場實現增長。
如果說PC行業的AI變革是“生產力工具的重生”,那麼手機領域的AI滲透則是“個人智能中樞的重構”,而家電行業的智能化升級則讓AI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場景——三大領域的協同發力,正讓“一切硬件皆AI”從概念走向現實。
過去一年,PC 行業主要的推動力除了 Windows 11,還有來自 AI 拉動的新換機潮。
2024 年被業界稱爲 “AI PC 元年”。IDC 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 PC 出貨量爲 2 億 6270 萬臺,同比增長 1%。這是該行業三年來首次實現增長,標誌着週期性復甦的開始。行業還預計,消費級 AI PC 在 2025 年滲透率將達到 62.9%。
而從企業的體感來看,不久前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對第一財經透露,目前聯想AI PC銷量已經佔據所有PC銷量的三分之一,遠超此前“年末達25%”的預期,更值得關注的是用戶黏性——AI功能的周活躍用戶在40%以上。他曾在年初預計AI PC的比例明年將會在50%以上,再一年可能四分之三都是AI PC。
已經在聯想工作了35年的楊元慶,曾經歷了PC行業的幾次大變革。最早PC作爲解放生產力的工具,主要是商業用途,後來解放生產力的需求不只來自辦公,還有學習、生活等場景,於是出現了包括遊戲、娛樂等多媒體個人消費類PC,再後來更大的變革來自互聯網,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和PC在中國的普及密不可分,他認爲最大的變革就是這一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到來。
可以說,PC行業正迎來一次重生的機遇。
手機領域的變化更爲顯著。AI不僅重構了手機的交互方式,也正在重塑產業生態。從語音助手到影像增強,從實時翻譯到個性化服務推薦,AI能力已成爲高端手機的標配。
而端側大模型的落地讓AI手機從“功能升級”轉向“體驗革命”,這也直接推動了市場增長。IDC研究主任Nabila Popal表示,平均銷售價格(ASP)上漲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智能手機引發熱潮,GenAI智能手機有望呈現前所未見的增長速度。
IDC數據顯示,2025年GenAI智能手機出貨量預估將增長73.1%,2028年全球出貨量達9.12億支,2023-2028年平均複合年增率(CAGR)爲78.4%。
目前,中國手機品牌中,華爲、vivo、OPPO、小米、榮耀等紛紛推出主打端側大模型能力的手機產品,支持多種AI Agent功能,可實現摘要生成、文案撰寫、程序開發輔助等高階任務。AI不僅拉動了新一輪換機需求,也幫助手機廠商在硬件同質化背景下構建差異化優勢,開闢出新的服務與軟件盈利模式。
而在上游,各大芯片廠商如高通、聯發科等也紛紛推出集成專用NPU的移動平臺,爲終端側AI推理提供算力支持。在操作系統層面,Android和iOS也持續深化AI框架整合,推動開發者構建更多基於本地化模型的應用。
“我們曾經把電腦上的東西稱爲程序,但在智能手機革命中,我們開始談論應用程序,如今,這種情況將再次發生變化。”高通CEO安蒙認爲,AI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殺手級應用,而是將改變所有APP,新的應用程序正在被創造出來。
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則對記者表示,AI手機發展第一階段更多地是對原有手機功能的改善或提升,而在第二階段AI手機會帶來一些以AI智能體的方式呈現的新功能,即手機通過內置本地化的端側模型,真正解決AI手機和用戶下載第三方AI APP的功能的區別。
“通過端側的模型,智能體可以實現對用戶的個性化服務,包括一些信息的整合、關聯和處理。這對於部分中高端消費人羣在消費、工作、生活及出行各方面都會帶來一些體驗和革命性的創新,現在安卓各個廠商正在試圖推動AI手機進入第二階段。”郭天翔說。
而在家電領域,智能化已成爲主流趨勢。以舊換新國補政策的背景下,傳統家電品類如冰箱、洗衣機、空調等產品正加速進入產品結構升級週期,向高端化、智能化、品質化、個性化方向發展。
智能家電不再僅僅是功能家電,還能成爲用戶的烹飪老師、洗衣助手、空氣管家。據洛圖科技的數據,在國內傳統家電的市場,AI在掃地機器人、空氣淨化器、智能牀墊的滲透率已達90%;AI電視的滲透率已突破70%,功能包括畫質增強、觀影推薦、語音交互;AI在廚房家電的滲透率已超過30%,像預製菜掃碼烹飪、動態油煙檢測;AI在冰箱、洗衣機、空調上的綜合滲透率已達20%,如識別食材、AI節水、AI節電等;投影儀的智能語音交互佔比已達87%。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智能家電市場規模約爲7560億元,同比增長3%。2025年中國智能家電市場規模將達到7938億元。
未來的AI硬件什麼樣?
在這一波AI浪潮中,PC、手機會是AI的最好載體嗎?是否會有智能硬件的新物種取代它們?
此前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爾特曼在播客中表示,當前智能手機和計算機的硬件形態已難以滿足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需求。現有設備的“二進制特性”——即非開即關的運作模式,嚴重製約了人工智能實現真正情境化、持續性的服務能力。他認爲,真正的AI伴侶應具備智能提醒、主動干預和適時提示的功能,這要求設備無須置於口袋或手中也能持續運作。
儘管奧爾特曼指出現有設備形態的侷限,但從當前落地進度來看,對於個人用戶而言,獲得AI體驗最便捷的路徑,仍是使用內置個人智能體的個人計算設備,例如AI手機、AI PC。但在更長遠的未來,一位從業者對記者表示,行業必須要考慮是否會有新的顛覆者出現。
例如,現階段的AI PC更像是用戶的一個人工智能助理,長遠來看,它將成爲用戶的數字延伸、數字鏡像——楊元慶將其比作“個人用戶的人工智能雙胞胎”,你的所想、所寫、喜歡的東西被電腦AI記錄下來,它對你喜好的瞭解可能比你自己還要精準,並且可以實現跨終端、跨操作系統、跨生態的無縫協同。
IDC分析師認爲,PC上的AI Agent還在一個初期狀態,爲用戶提供更好的對話體驗和一個觸達更多AI功能的平臺。長期去看,首先,硬件方面AIPC需要逐步提升,具備更強的算力去支持更多的計算場景,然後從軟件層面垂直領域首先爆發,更多的消費和商用垂直類AI應用將首先快速發展,提升AIPC在多場景中的垂直應用。
而對於手機廠商而言,隨着AI的發展,手機直接理解用戶意圖,並基於意圖進行交互的時代正在到來。“比如我可以直接和手機說‘幫我點杯喝的,我有點困了’,只需接收簡單的文字和語音指令,智能體就可以模擬人類操作手機。”國內一家手機廠商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對於模糊的指令,AI開始能夠自動識別並作出判斷。
但這遠不是AI硬件發展的終極目標。
可以看到的是,AI硬件革命已經拉開帷幕。技術巨頭和創業公司都在探索新型終端形態,從智能眼鏡到可穿戴設備,從小型桌面終端到具有環境感知能力的實體硬件。在形態上,智能終端正從“拿在手上”走向“穿在身上”“嵌在環境中”,甚至“融入身體”。
比如眼鏡、耳機、手錶等可穿戴設備因其始終在線、無感交互的特點,成爲AI原生體驗的重要載體,例如支持實時翻譯的智能眼鏡、能監測健康數據的AI手錶,而智能家居設備通過分佈式感知與決策,構建出以人爲中心的主動服務網絡,例如聯動空調、淨化器的全屋空氣管理系統。AI與元宇宙、數字孿生、低空經濟等創新領域的結合,也將催生更多目前難以想象的新硬件形態與服務模式。
此外,具身智能(Embodied AI)也在推動機器人成爲下一代終端入口。家庭服務機器人、自動駕駛車輛、無人機等系統,把AI的認知能力與物理世界的行動能力深度融合,實現從“信息智能”到“行動智能”的關鍵跨越。與此同時,腦機接口等前沿方向也在積極探索更直接、更自然的人機交互方式。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預測,家庭具身智能服務機器人普及要到2030年以後。家電企業有家庭場景數據、品牌渠道等優勢,但需彌補AI算法、運動控制等弱項,能否搶到“入場券”還需經歷一段時間的“長跑”考驗。
暢想一下,未來隨着AI與元宇宙、低空飛行、增材製造、腦機接口等技術融合,我們手中的設備將不再是今天這個樣子。它們可能無形地嵌入環境中,可能優雅地包裹在我們的手腕上,甚至可能直接與我們的大腦對話。
從《意見》提出的2027年智能終端普及率70%目標,到未來“嵌入環境、融入身體”的硬件新形態,如今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人類與計算能力的交互方式正在經歷數十年來最深刻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