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蘋果不想讓硬件被管道化

做個AI時代的App store?

作者 | 李威(北京)

這是《窄播Weekly》的第57期,本週我們關注的商業動態是:蘋果在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2025上展示了一個圍繞硬件搭建的AI生態的雛形。

與WWDC2024相比,蘋果在WWDC2025上對AI進展的介紹顯得太過瑣碎、平淡和抽象。造成這種反差的一個直接原因,是Siri缺席WWDC2025導致的核心記憶點的缺失。

觀看完WWDC2024之後,觀衆可能會不清楚Apple Intelligence到底是什麼,但一定能記住理想狀態下的Siri比目前市面上的AI助手更個人化。在WWDC2025上,蘋果直接略過Siri的進展,介紹了多項Apple Intelligence功能。這些功能重要卻分散,讓大衆很難將其拼成一幅AI全景圖。

這或許是因爲蘋果過去一年在AI方面屢屢受挫,在能夠拿出足夠讓用戶驚豔的AI產品體驗之前,只能更專注於基礎能力和開發者生態的介紹。正如IDC數據與分析副總裁Francisco Jeronimo所指出的,這次大會上,蘋果在爲未來佈局,而非推出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

這個未來佈局以軟件爲主,最終都在爲硬件服務。

一方面蘋果圍繞Apple Intelligence發佈的更新包括了新功能、新操作和新框架,進一步明確瞭如何依託蘋果的硬件優勢和本地模型建立AI應用生態。從這一點來看,蘋果還是將自己定位成了一家消費硬件公司,而不是AI企業。與爭奪軟件的入口相比,蘋果更想做的是,在AI時代維持硬件的入口地位。

另一方面,蘋果推出的Liquid Glass設計語言更新,可以被看作是爲空間計算設備融入蘋果硬件生態所準備的交互界面。蘋果軟件工程高級副總裁Craig Federighi在與《華爾街日報》的對話中表示,多模態會是未來的一大趨勢。在這個趨勢下,AI眼鏡很有可能是蘋果硬件家族的一位新成員。新設計可以幫助其快速融入。

蘋果的下一個核心硬件尚未浮出水面之前,Liquid Glass也就只是一次設計更新。相較而言,我們會認爲,看上去沒有核心記憶點的Apple Intelligence的變化與更新,值得更多關注。

因爲目前AI應用呈現出來的一個趨勢是,軟件與硬件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AI應用有了更多虛擬的硬件能力,能夠執行打開網頁、編寫代碼等工作;硬件也在Agent化,嘗試在系統層面去執行更多操作,而不再只做應用的載體。AI時代應用和硬件的關係,變得更像是互相配合的大腦與軀體,而不是驅動與被驅動的關係。

這種趨勢下,硬件有可能僅作爲AI應用觸達用戶,滿足用戶需求的管道存在;軟件也有可能融入到系統中,成爲硬件的一部分。蘋果的探索能夠給到硬件企業更多靈感,去通過本地與雲端的結合強化硬件在AI時代的價值,避免只作爲管道存在。

1軟硬結合是不變的命題

從WWDC2024到WWDC2025的一年中,蘋果的AI業務發展經歷了從萬衆期待到飽受質疑的大挫折。

WWDC2024上展示的新Siri不斷跳票,甚至被懷疑是一場虛假表演。並且在硬件銷售的核心市場中國,蘋果AI的落地進展也屢屢生變,被認爲已經影響到了硬件的銷售。在公司內部,AI業務團隊也發生了變化。今年3月,Siri團隊被從蘋果AI業務負責人John Giannandrea手中剝離出來,交由給Vision Pro負責人Mike Rockwell。

在WWDC2025期間接受訪談時,Craig將Siri的「難產」歸咎於架構選擇錯誤。Craig表示,蘋果爲Siri準備了兩個架構,本來以爲第一個架構就能實現預期效果,但在實際落地中遇到了比較大的挑戰。然後,蘋果開始轉向第二個架構。Siri想要在新架構下實現滿足蘋果要求的體驗,需要一定的時間。

根據媒體的報道,這兩個架構中的第一個架構應該是John Giannandrea主導選擇的由一個全新大模型支撐所有能力的方案。這個架構被確認無法實現理想效果之後,蘋果調整了Siri團隊,並回歸了最初選擇的「端側小模型+雲端大模型」的AI架構。這也是更符合當下硬件、模型能力的選擇。

這個變化主導了蘋果在WWDC2025上對Apple Intelligence的具體呈現。首先,蘋果對Apple Intelligence的介紹更側重細節體驗的優化,包括呼叫篩選、實時翻譯、截屏搜索、鍛鍊夥伴等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基本都依賴本地模型提供支持。蘋果在案例展示中,特別強調了離線狀態下的可用性。

同時,在Mac OS的更新中,我們可以看到蘋果更大的AI野心。蘋果展示瞭如何通過捷徑、Spotlight和Apple Intelligence的組合,讓用戶利用自然語言快速啓動類似「移除圖片背景」這樣的具體操作,而不僅僅是打開一個應用。雖然目前複雜捷徑還需要用戶自己搭建,但這種體驗已經非常接近Agent了。

Craig認爲,Apple Intelligence爲未來奠定了巨大的基礎。蘋果對Apple Intelligence的思考是,要讓AI成爲整個操作系統的支持技術。「你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在使用Apple Intelligence,也不會有一個叫做Apple Intelligence 的應用程序。」

同時,Craig也會強調,如果用戶想要使用AI,希望可以選擇蘋果的設備。因爲蘋果的設備無論是運行哪個模型,都能提供非常出色的表現。此外蘋果還會更強調隱私與安全,當端側小模型不能滿足用戶需求時,可以將相關的數據上傳到部署在蘋果私有云的大模型上完成任務。同時,用戶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將數據和任務轉給第三方大模型。

這種邏輯下,蘋果最終想要成爲的不是基礎大模型的提供方,而是基礎大模型的載體。只不過,蘋果這個載體很強勢,不想作爲AI應用服務用戶的渠道,而是想要通過端側小模型、雲端大模型、第三方大模型的三重架構來爭奪用戶數據與需求的第一落點和分發權。

一定程度上,這是在重複iPhone和iOS互相成就的故事。目前,蘋果在硬件性能和系統聯通性上相比Android廠商更具優勢。在此基礎上,硬件承載了端側小模型+雲端大模型的運行,爲其提供了算力、數據;模型融入系統,會進一步強化硬件生態的聯通性。而硬件、系統與模型的高度融合,也強化了用戶的隱私與安全。

2.會有一個AI的App Store嗎

在iPhone和iOS的成長故事中,App Store也扮演了關鍵角色。一個依託蘋果的硬件、系統快速發展壯大的應用生態,成爲了蘋果重要的護城河和現金流。在WWDC2025上,我們又看到了蘋果在向開發者拋出新的橄欖枝,希望他們能夠圍繞Apple Intelligence打造AI應用生態。

模型層面,蘋果發佈了名爲Foundation Models的框架,允許第三方應用開發者訪問蘋果設備上的端側小模型,調用Apple Intelligence中的各項AI功能。這讓開發者可以調用硬件本身的算力開發免費的AI應用,或者爲自己已有的AI應用融入本地化的AI功能。

開發工具層面,蘋果在開發工具 Xcode上集成了開發助手Swift Assist,原生支持ChatGPT,並可以調用Claude等第三方模型。蘋果在開發工具上依然強調了隱私和安全,承諾開發者的代碼僅用於處理請求,不會存儲於服務器,也不會用於模型訓練。

蘋果對基礎模型框架與開發工具的更新,意在進一步激發開發者在蘋果生態中開發AI應用的意願。蘋果全球開發者關係副總裁Susan Prescott認爲,通過蘋果提供的設備端的基礎模型框架和Xcode 26中的新智能功能,開發者可以爲世界各地的用戶構建更豐富、更直接的應用程序。

這種從基礎能力到開發工具的全面支持,是蘋果對App Store成功經驗的複製。在喬布斯看來,App Store的首要任務就是給iPhone增加價值,其成功的經驗有兩點:第一,有強大的平臺,能支持開發者開發更強的應用;第二,有先進便捷的開發環境,爲開發者提供高效的分發服務,幫助其將應用直接安裝到用戶手機上。

進入到AI時代,蘋果提供的可以充分調用硬件算力和數據的基礎模型框架,是爲開發者提供的新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開發工具的優化則是在完善開發服務。同時,捷徑、Spotlight和Apple Intelligence的組合,可能會是一個新的、面向AI應用的分發路徑。

在蘋果的展示中,用戶可以在macOS Tahoe的Spotlight中,調用多種功能完成發送郵件、創建筆記、播放音樂等任務。一旦新Siri上線,這個功能很可能會成爲新Siri的執行能力界面,一個屬於蘋果的、類似MCP的AI能力集合。這也會需要更多第三方能力的供給。

目前來看,很多第三方應用會對硬件廠商存有較強的戒心,不願將能力、數據開放給硬件廠商,怕硬件廠商獲得能力、數據後,搶走自己的用戶和流量。也因此,蘋果的捷徑、Android廠商的快應用,在推出後都沒有能掀起大的風浪。一部分人也因此不太看好蘋果在AI應用方面的嘗試。

不同的是,流量在AI時代的重要性可能會被削弱。入口不再是流量的集合地,而是系統級的需求與功能的匹配點。這也可能會帶來新的利益分配模式。通用Agent可能會是這樣的匹配點,硬件上的AI助手也可以發展成這樣的匹配點。前者是軟件作爲系統存在,後者是憑藉硬件掌控系統。

同時,AI應用可能會更接近小程序或捷徑的形態,是一種更細分的能力載體,而不再是一個集成了諸多功能的大而全的應用。這也意味着,可能會出現一批以提供能力爲主的開發者羣體,像開發智能手錶錶盤、飛書多維表格一樣開發AI應用。

擁有硬件、系統優勢的蘋果天然是一個需求與功能的交匯點,如果能夠通過本地模型和算力優勢,在掌控用戶需求的分配權的同時連接足夠豐富的功能,就依然有希望保持當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