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猜OpenAI的硬件長啥樣,下一個iPhone時刻說不定先出在中國 | 筆記

經過一天的炒作,OpenAI與io的新設備正在稍稍變得具象化起來。這個將塞進智能體的小小硬件,會是奧特曼今年演講裡“核心AI訂閱”與“開源端側生態”等佈局的一環嗎?或許,能夠將其規模量產的資源,仍然集中在中國手裡。

總能提前爆料蘋果新品的郭明錤,掌握了一手的消費電子供應鏈信息。多虧他在供應鏈裡深挖了一天,市場可以多一點依據,去推測奧特曼與Ive心裡想的啥:

比AI Pin還大,仍然需要iPhone,這意味着它的算力、散熱與續航,會比AI Pin好得多。前twitter的iOS技術主管Benjamin Sandofsky在AI Pin的慘敗後寫過一篇長文,認爲當初AI Pin 1.0就該作爲配件來發布,規避一開始就要解決所有工程難題的局面。難怪奧特曼會說,他不認爲自己的第一個產品會讓智能手機消失。它是繼MacBook與iPhone後的“第三核心設備”。

比起Humane,io幸運的地方在於,大模型正在往原生的統一多模態大模型的方向進化。封裝在OpenAI與io的新設備裡的,很可能就是一個面向個人的通用的智能體,可以訪問本地採集的環境數據,也可以調度本地、跨設備與雲端的工具或其他智能體。至少,現在,記錄會議並摘要,感知環境並導航,提示重要郵件並擬定回覆,等等,都是已經可以獨立完成的。這些原本由手機承擔的任務將會逐步被剝離出來;就像手機從電腦那裡,剝離了幾乎全部的娛樂,以及部分的生產任務。

而且,它的第一代產品,要等待2027年纔會開始量產。儘管大模型預訓練擴展定律邊際放緩,但按照奧特曼此前在紅杉資本的演講,那個時候,智能體都已經進入物理世界創造價值了。“核心AI訂閱”會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向這個上下文添加新的內容的過程。”他說,未來,會有一個非常小的推理模型,擁有萬億個 token 的上下文,可以把你的整個生活都放進去。

要認真的做出“核心AI訂閱”,就需要把能夠最好地承載個人AI的智能體,並與之自然交互的硬件做出來。從現在就開始。幾經迭代,隨着模型與芯片性能的進一步提升,它最終將超越“第二核心設備”。因爲OpenAI謀劃的是“設備家族”,也許未來還會有與配套的耳機、眼鏡、手錶或智能家居等等,更完整地交付前兩代“核心設備”越來越難以交付的個人AI體驗。

郭明錤認爲OpenAI選擇這個時間點釋放收購io的消息,與備受好評地谷歌I/O大會脫不開關係。奧特曼有多次截胡谷歌發佈會的習慣,但這次沒有趕上,只能用io對衝I/O,將對AI的敘事主導權轉到OpenAI上。

無論是擁有iOS生態的蘋果,還是擁有安卓生態的谷歌,都是OpenAI進入數十億用戶規模消費市場的障礙。OpenAI的產品,如今仍然寄居在別人的瀏覽器、操作系統、硬件設備裡。谷歌似乎已經走出了自己的創新者的窘境,30億檯安卓設備將很快裝滿Gemini的智能體,不再需要更多“通用智能體”;谷歌還有新一代的智能眼鏡。蘋果在AI上的創新,雖然飽受詬病,命運危急,但還有得救,也計劃在2026年發佈智能眼鏡。

Benjamin Sandofsky曾認爲AI Pin每月24美元的訂閱服務,是它產品策略最大的敗筆。但從OpenAI的角度來看,或許仍然不會放棄這麼做。

在OpenAI最新的截至2029年的盈利路線圖上,ChatGPT訂閱約500億美元,API調用、智能體與新產品的收入各約250億美元。如果將來自“第三核心設備”上的智能體訂閱費用計入前述“智能體”業務,那麼,參照ChatGPT的Plus檔的定價,1億臺每月20美元訂閱費,合計每年240億美元收入,全部通過iOS或安卓平臺分發,就會被後者徵稅72億美元,已經超過了如今一次性收購io的開銷。

這也是OpenAI在自己的設備上建立起支付體系的一次預演。別忘了,奧特曼在年初也許諾過,將會逐步在較小的參數量上開放模型部署到端側,後來又進一步提出,在接下來的12個月裡,儘快推出小型的、非常強大的、非常快速的推理模型。它們甚至不需要聯網。未來,或許經過開發者微調的AI智能體,將基於OpenAI的新硬件構建出新的生態。也許模型是免費的,但智能體分發與調用則不,OpenAI可以向這些開發者“徵稅”。

不過,郭明錤含蓄地指出,儘管AI融入現實是下一個關鍵趨勢,但OpenAI與io是否成功,仍待觀察。底下,他的粉絲的評論則不客氣得多,認爲供應鏈、隱私等等,都是它將失敗的原因。

“組裝在越南?”有人在底下評論,“供應鏈只能來自中國。”從中國智能硬件佔領CES,到開源模型加速終端落地,再到昨天谷歌的Project Aura看上了與中國的Xreal合作,或許,在奧特曼和Ive剛提出概念與設想時,下一個“iPhone時刻”已悄然在華強北拼裝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