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李未可科技創始人茹憶:眼鏡是AI時代的入口 正在突破硬件輕量化瓶頸
“眼鏡一定是AI時代的最佳入口,因爲眼鏡是離交互器官最近的設備,AI的終極形態不該是藏在手機裡的APP,而應是像眼鏡這樣,成爲離人最近的‘隱形助手’。”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李未可科技創始人茹憶表示。
在近日舉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作爲AI眼鏡行業的頭部企業之一,李未可科技首次亮相,並帶來了三款產品,分別爲AI音頻眼鏡City系列、AI拍攝眼鏡View以及兩年前發佈的一體式AI+AR眼鏡S3,吸引萬人到場體驗。
2021年,當多數玩家還在押注VR/AR的沉浸式顯示領域時,茹憶帶領團隊創立李未可科技,堅定選擇AI眼鏡賽道。李未可科技成立於2021年,是一家圍繞AI+終端打造多模態AI大模型平臺的公司,如今,李未可科技已推出City系列、View系列和S3系列三款AI眼鏡。同時,李未可科技也已完成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字節跳動戰略投資部、新干世業投資、國中資本、包河創投以及上市公司米奧會展等,合作方包括米奧會展、中國移動等龍頭企業。
產品做減法、AI做加法
隨着小米、阿里等科技巨頭相繼佈局AI眼鏡,智能眼鏡如今正成爲科技巨頭與創業公司角力的新戰場。“很多人做AR眼鏡,先想‘能顯示什麼’;李未可科技做AI眼鏡,先想‘人需要什麼’,因此我們從AI交互出發,先解決用戶‘能戴一天’的基礎問題。”談及做AI眼鏡的原因,茹憶向記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茹憶的履歷與中國消費電子的重要發展節點關係密切,他曾在摩托羅拉參與研發中國首款百萬銷量智能手機“明Ming”,並主導開發了中國首個安卓定製系統OPhone;隨後加入小米,從0到1打造三代小米電視盒子;也曾任職過阿里AI實驗室終端負責人,帶隊研發天貓精靈X1,被稱爲“天貓精靈之父”。
茹憶的創業起點源於對智能硬件行業的深刻觀察。在他看來,早期AR/VR設備陷入了“技術炫技”的誤區:爲了實現高清顯示,設備往往重達數百克,需要連接外置處理器,更適合遊戲、觀影等小衆場景。茹憶表示,十年前就已見過這類產品,當時覺得很酷但不實用,因爲不會有人戴着半斤重的眼鏡出門。
佩戴舒適性與智能化程度無法兼顧,仍是AI眼鏡目前最大的痛點問題,儘管AI眼鏡行業入局者衆,當下尚未有較好的解決方案。爲此,茹憶給出的破局解法爲輕量化與日常化。
“AI眼鏡,AI在前硬件在後,AI技術必須成爲用戶需求的第一響應者,而非硬件的附屬品。智能眼鏡的重量越低越好,40克是一個門檻。智能眼鏡不能讓用戶震驚一下就閒置起來,我們要做用戶可以戴一整天的智能硬件設備。”茹憶表示,基於此,李未可科技先做音頻眼鏡,解決語音交互、翻譯、記錄等基礎需求;再加入攝像頭,實現場景識別、實時轉寫;未來纔會疊加輕量化顯示功能,“每一步都要讓用戶覺得比普通眼鏡多一點功能,卻沒多一點負擔”。
茹憶認爲,優秀的產品都在做減法,李未可科技的AI眼鏡要減到40克之內,是一款可以佩戴一天的眼鏡,可以使用一天的AI助手。相較於“炫技堆料”的AI產品,李未可科技更希望打造的是用戶能真正用得上、戴得久的AI眼鏡,因此其現在選擇了“產品做減法、AI做加法”的方向。
做好AI+硬件
“李未可科技想要圍繞用戶做好AI眼鏡落地場景,自己首先就要成爲AI公司。”對於AI領域的佈局規劃,茹憶坦言,李未可科技最擅長做的事情是“AI+硬件”,而不是與其他企業拼硬件。
在爲AI眼鏡減重的基礎上,AI眼鏡還需要爲用戶帶來門檻較低的AI功能,茹憶表示,AI眼鏡要以接近於傳統眼鏡的重量,保證用戶全天佩戴的舒適度,再通過最簡單的語音交互模式讓用戶零門檻使用AI功能。
近日,李未可科技在WAIC2025上展示的AI音頻眼鏡City系列、AI拍攝眼鏡View以及兩年前發佈的一體式AI+AR眼鏡S3三款AI眼鏡,均擁有AI翻譯、AI紀要、AI遊玩以及AI問答四大原生AI功能。
茹憶對記者表示,李未可科技在AI技術層面有三方面優勢,一是發佈了自研深度優化的大模型WAKE-AI,基於開源模型深度調優,擁有備案的定製化模型,而非“套殼”通用模型;二是翻譯能力突出,越南語、阿拉伯語等小語種針對商務場景下的準確率,可從60%提升至90%,採用意譯而非逐字翻譯;三是語音處理積累,在麥克風收音、降噪、語音轉文字(ASR)等方面有技術積累,能優化端到端交互鏈條。
2024年4月,李未可科技推出了針對AI+終端定向優化研發的多模態AI大模型平臺WAKE-AI 1.0。WAKE-AI 1.0具備文本生成、語言理解、圖像識別及視頻生成等多模態交互能力,並針對眼鏡端用戶的使用方式、場景等進行了優化。
今年5月,李未可科技發佈了WAKE-AI 2.0任務式交流系統,其定位是針對AI眼鏡的多模態大模型及Agent架構,2.0版本在大模型ASR(自動語音識別)、多模態交互、多智能體交互三個方面進行了升級。
“李未可的AI技術不僅僅能夠用在眼鏡上,還能用在更多的AI硬件上。可能在下半年,李未可的AI技術也會在其他一些硬件設備上落地,我們正在與一些硬件廠商和芯片商合作,希望把這個方案推廣到行業裡面去。”茹憶告訴記者。
WAKE-AI大模型的升級對於AI理解與響應有了進一步優化,也同步優化了AI眼鏡的翻譯功能。在今年5月越南胡志明市的CHINAHOMELIFE越南展上,李未可科技爲展會主辦方米奧會展特別定製的AI智能翻譯眼鏡,以支持超過180種語言的實時翻譯,以及會談內容自動生成紀要等AI功能引起了衆多參展商的關注。在6月舉辦的2025印尼雅加達國際工業周展會現場,AI眼鏡再次成爲展商與買家的高效溝通橋樑,累計翻譯時長超9000分鐘。
今年4月,李未可科技獲得數千萬元戰略融資,投資方爲合肥包河創投及上市公司米奧會展。此次融資將用於加速李未可科技自研的WAKE-AI大模型技術迭代,以及AI智能眼鏡的場景化應用落地,爲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實時語言翻譯、跨文化商務談判輔助等。值得一提的是,投資方米奧會展在“一帶一路”市場等海外會展領域自帶豐富的出海資源,李未可科技在與米奧會展的合作中,逐漸找到了商業化落地的最合適場景。
落地場景瞄準海外商務領域
當前,李未可科技已有清晰的應用場景定位,其AI眼鏡主打中企出海商務場景,李未可科技在WAIC上發佈的三款AI眼鏡也被定位爲“出海神器”。
茹憶表示,商旅場景對AI眼鏡有剛性需求,外貿人蔘加展會有兩大痛點,即“記憶混亂”和“語言不通”,這些都可以通過AI眼鏡來解決。“我們的AI眼鏡不僅要做‘翻譯器’,更定位於‘外貿專員’。”他表示,目前李未可科技AI眼鏡已實現兩大核心功能:一是實時翻譯,支持100種以上語種,商務場景準確率超90%;二是智能記錄,能自動整理會談紀要,標註客戶需求、報價等關鍵信息。
據茹憶透露,李未可科技將與米奧會展在越南、印尼、阿聯酋等RCEP市場快速複製“AI+會展”模式,預計2025年助推超10000家中國企業智能出海。獲得新一輪融資後,李未可科技還計劃加大研發投入,推出多場景智能眼鏡,從商務談判延伸至旅遊、文化等領域。
“李未可科技的創業初心是要讓AI去落地,要讓AI真正地能幫到每個人。中國每年至少有1000萬出海的商家,我們可以爲他們出海做生意提供很有幫助的工具,能夠解決商家在出海時商務交談的問題,這對於出海業務是一個巨大的貢獻,對於李未可來說就是有價值的。”茹憶坦言。
在茹憶的規劃中,未來李未可科技的AI眼鏡發展將分三步走:一是短期1—2年內優化硬件,解決“漏音”“續航不足”等問題,目前眼鏡需藉助手機喇叭外放,未來可能集成定向麥克風;二是中期3—5年左右成爲“專屬商務助手”,不僅能翻譯記錄,還能學習企業知識庫,自動回答“產品參數”“報價”等問題;三是從長期10年左右來看,其AI眼鏡進化爲“隨身智能體”,連接辦公、生活等全場景。
而着眼於AI眼鏡行業的未來趨勢,茹憶認爲,AI眼鏡的終極方向是成爲“帶顯示、帶攝像頭、支持語音交互”的綜合智能設備,核心是成爲“AI原生入口”,作爲人機交互的最佳可穿戴載體,替代部分手機、PC的交互功能。“但前提仍是‘輕量化’,得先讓用戶每天願意戴起來,再談AI眼鏡如何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