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評估審覈紮緊涉企收費政策法治籬笆

萬周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指導意見》完善了涉企收費政策評估審覈工作機制,對新出臺涉企收費政策嚴格評估審覈,有助於保證新增量涉企收費政策的合法性、公平性。

涉企收費既關乎企業的切身利益和發展信心,更關乎良好營商環境的打造。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相關部門在放管服改革過程中,不斷規範涉企收費監管,不少違法違規收費項目被取消,涉企收費秩序明顯好轉,收費項目逐步減少,收費行爲更加規範,有力減輕了企業的負擔,進一步推動了營商環境的優化。

但要看到,涉企違規收費問題具有複雜性、反覆性,當前一些領域和地區違規收費行爲仍時有發生,特別是一些新收費政策無約束地隨意出臺,更是給規範涉企收費的監管帶來了新挑戰。在此語境下,《指導意見》對涉企收費政策出臺建立事前評估審覈機制,彰顯了治理涉企收費的法治思維,顯然有助於從源頭給涉企收費紮緊法治的籬笆。

在本質上,涉企收費是政府監管部門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博弈。對於這種博弈,相關政策必須合理合法,才能讓企業在服從政府監管與不加重負擔之間尋求到平衡點。回首過往不少地方和一些領域出臺的涉企收費政策,之所以成爲加重企業負擔的“枷鎖”,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這些政策出臺前沒經過嚴格評估審覈,致使其出臺後因缺乏科學合理性而“水土不服”,讓企業背上了沉重包袱。

因此,不讓涉企收費政策加重企業負擔,就應堅持在法治思維的指導下,在其出臺前進行嚴格評估和審覈。這既是涉企收費政策的內在邏輯要求,也是優化營商環境、依法監管涉企收費的必然抉擇。如此才能爲企業打造出最科學合理合法的收費政策體系,從源頭上避免涉企收費政策的先天不足,讓其在紮緊的法治籬笆中沒有竄出“籠子”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對涉企收費政策出臺嚴格評估審覈,重要意義不只在於保障涉企收費政策決策的科學合理合法性,更在於此舉有助於構建親清型政商關係。現實中,一些企業在面對不合理的違法違規收費項目時,往往下意識地通過一些潛規則運作,儘量將違法違規收費政策增加的負擔降到最低。如此不僅嚴重影響收費政策的權威,造成不正當競爭,也給構建親清型政商關係添堵。鑑於此,只有事前對涉企收費政策嚴格評估審覈,將其規範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才能讓其成爲企業和監管部門的共同遵循,讓企業爲規避不合理負擔的潛規則失卻滋生土壤,確保親清型政商關係的構建照進現實。

治理違法違規涉企收費,重在“抓前端、治未病”。此次印發的《指導意見》對新增量涉企收費政策建立嚴格評估審覈制度,體現了從源頭紮緊涉企收費政策法治籬笆的治理思維。相關部門應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的執着,不折不扣地讓其落地生根,促其在實踐中充分釋放出減輕企業負擔、構建親清型政商關係和優化營商環境的滿滿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