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針劑暗網浮出水面:誰在爲小紅書的“監管盲區”買單?
央視財經曝光醫美違規亂象,以“種草”聞名的小紅書,竟成針劑違規代打接單平臺?
據瞭解,央視記者通過小紅書約到了位於徐州的一家代打水光針的工作室。這家機構無正規門臉,房間內用過與未用的水光針、玻尿酸及針頭混雜堆放,完全沒有任何專業醫美場所應有的整潔與規範,操作也不規範。
當深入瞭解這家機構接單模式時,真相愈發令人震驚。代打機構的工作人員直言:“自己一般都是通過小紅書軟件與客戶溝通並接單。顧客往往先從藥商處低價購藥,再尋求她們這些代打人員進行鍼劑注射。”
央視財經這一則消息不僅暴露了醫美行業的監管漏洞,更揭示了小紅書在醫療安全領域的責任缺失。
醫美亂象的曝光
衆所周知,小紅書的核心商業模式是基於用戶分享內容,通過算法推薦將優質內容精準推送給潛在消費者,也就是所謂的“種草”邏輯。據小紅書官方數據,平臺擁有3億月活用戶,內容分享者超1億,月均搜索滲透率達70%。社區中男女比例達3:7,00後佔比35%,95後佔比50%,一二線城市用戶佔比50%。
然而,這一原本旨在爲用戶提供優質內容、促進消費的種草機制,卻被不良醫美商家巧妙利用,成爲非法醫美的溫牀。
一方面,違規醫美服務通過“皮膚管理、美學設計”等看似普通的模糊標籤,成功繞過平臺的審查機制。而小紅書引以爲傲的算法推薦系統,不但沒有攔截這些違規內容,反而將其精準推送給有醫美需求的用戶,爲非法行醫者提供了精準的客源。
小紅書算法推薦和流量分配機制無形中助長了這類醫美高風險內容的傳播,形成了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根據人民健康官方報道,在小紅書上與水光針、水光針醫美相關的種草筆記高達10萬+篇。
另一方面,儘管小紅書多次宣稱在打擊違規醫美內容,也曾下架數萬篇違規醫美筆記,封禁數千個賬號,但從此次央視曝光的情況來看,這些措施顯然未能觸及問題的核心。
8月4日,小紅書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美品類專項治理的公告”,正式宣佈啓動新一輪醫美品類專項治理行動。相關數據表明,在過去近5個月時間裡,小紅書已處置近50萬條違規筆記,封禁超5萬個賬號。
然而,黑產團伙長期通過批量養號、轉售高粉賬號等手段,輕鬆實現“換殼重生”,繼續在平臺上興風作浪。甚至,他們還利用影視二創內容等方式爲賬號洗白,進一步增加了平臺審覈的難度。
總而言之,此次小紅書醫美亂象的曝光,不僅是對平臺自身信譽的沉重打擊,更是對整個互聯網內容平臺的一次警示。
商業化道路坎坷
在商業化變現道路上,內容平臺可以說是“錢”景堪憂,知乎、B站、小紅書常年在盈利及格線上徘徊。
據2024財報數據,知乎實現營收35.98億元,較上年減少14.3%,經調整淨虧損9630萬元,較上年收窄85.4%;B站實現營業收入268.32億元,同比增長19.1%,歸屬母公司淨虧損13.47億元,虧損同比減少72.07%;
無獨有偶,小紅書雖然在近兩年宣稱已經盈利但廣告收入仍佔大頭,電商業務營收貢獻甚微,這也是小紅書從未停歇追逐用戶時長與GMV的腳步的原因。據網絡公開數據,2024年廣告收入佔總營收的72%,廣告收入達216億元,同比增長48%。
其實,內容平臺的商業化困局,本質上是“社區屬性”與“商業需求”的碰撞。
一來,小紅書原本基於信任的社區氛圍受到廣告的衝擊,這是其商業化最大的阻礙。小紅書早期的“曬單-答疑-拔草”模式,構建了以真實體驗爲核心的內容護城河,但隨着小紅書開始大規模引入品牌合作筆記、推廣信息流廣告,用戶敏銳地感知到內容變了味。
二來,小紅書想要深耕電商業務但由於供應鏈能力薄弱、物流成本高企,“種草-拔草”閉環的效果始終不及預期。
問題的核心,在於小紅書的“種草”與“拔草”場景存在天然割裂。用戶在平臺被種草後,可能因購物流程不暢、商品價格缺乏競爭力等因素,難以順利完成購買,使得電商業務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無法成爲支撐小紅書發展的強勁增長引擎。
三來,不良商家爲追求快速轉化,採用“誇大功效”“虛構場景”等套路,甚至發佈違規內容,不僅破壞用戶體驗,還嚴重損害平臺生態公信力,導致用戶流失、品牌口碑崩塌。
在醫美領域,這種現象尤爲突出,除了前文提到的央視曝光的小紅書成爲針劑違規代打接單平臺,還有各類違規內容頻出。商家此類行徑嚴重損害用戶體驗,用戶被種草後實際體驗落差巨大,進而對平臺信任大打折扣,反噬平臺廣告業務根基。
面對重重困境,小紅書若想實現可持續商業化,必須正視並承擔起信息過濾與消費引導之責。
一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精準識別違規廣告與虛假種草內容,同時加大人工審覈力度,對醫美等高風險領域內容嚴格把關;二是,優化算法,基於用戶真實需求與偏好,而非單純受商業利益驅動,爲用戶精準推送優質商品,重建用戶對平臺推薦的信任。
在商業化道路上,小紅書不能只盯着用戶時長、廣告收入和GMV,更要將信息過濾與消費引導融入平臺發展戰略。只有平衡好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才能突破商業化困局,實現長遠發展。
灰產治理之路漫漫
事實上,不止小紅書,各大社交平臺在應對內容亂象時,監管的強度與精度同樣匱乏,平臺投訴量居高不下,平臺對灰色地帶的治理依舊道阻且長。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我國美容整形市場規模近3000億元。與此同時,美容整形行業收費亂象仍然比較突出,一些醫美機構宣傳低價、隱形加價等問題深受詬病。此外,上海市消保委曾發佈通報稱,受理美容、醫美等相關投訴9000件,美容抗衰、輕醫美服務水平良莠不齊,消費者維權舉證難……
在此背景下,以小紅書爲代表的平臺必須深刻反思自身的過錯,切實履行平臺責任,全力升級審覈機制。
從平臺層面來看,平臺不能再滿足於表面功夫與敷衍了事,要真正深入到灰色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從信息發佈、用戶溝通到交易引導等方面進行嚴格管控,對涉及醫美的內容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的篩查,不給非法醫美任何可乘之機。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在追求美的道路上,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選擇正規、合法、有資質的醫美機構,切勿被平臺上的虛假宣傳、低價誘惑所迷惑,將自身的健康與安全置於首位。畢竟,美麗固然重要,但沒有什麼比生命健康更珍貴。
從市場監管角度來看,唯有監管部門、平臺、行業自身以及消費者多方齊心協力、協同發力,才能徹底剷除醫美行業亂象的滋生土壤,讓消費者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再陷入“美麗陷阱”,真正實現安全變美、放心變美。
綜上所述,小紅書這類平臺既然從用戶的活躍與內容傳播中獲取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就理應承擔起相應的審覈與監管責任,而不是對平臺上氾濫的違規醫美內容視而不見,否則終將在一次次的責任缺失中,逐漸失去用戶的信任與支持,走向衰敗。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本賬號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採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