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他成就共美 滬農商行的價值座標
古訓有言:“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個體追求的境界如此,企業何嘗不是?當一家銀行開始思考“要成爲一家怎樣的銀行”,怎樣才能行穩致遠,它將校準價值座標,將“善”的基因融入血脈,以利他之心成就共美之業——這正是上海農商銀行用二十年光陰書寫的答案:如一泓金融活水,秉持向善初心、依託專業服務、守護生活本真,打造“爲客戶創造價值的服務型銀行”,打造“百年老店”。
善的微光:源於共情,始於微時
善意的起點,往往源於對他人困境最樸素的共情。
世紀之交的崇明東灘,56歲的徐根寶急流勇退,帶着一羣平均年齡10歲的孩子紮下根來,辦起崇明根寶足球基地。所謂宿舍,不過是臨時搭建的蒙古包,“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冬夜毛巾凍結成冰,盛夏蚊蟲肆虐成災”。爲了節省開支,徐根寶甚至在基地開發一片菜園種菜,省下學校食堂的買菜錢。
無獨有偶,上海農信社成立之初,同樣篳路藍縷。沒有工資,就連日常使用的算盤,也是員工自己從家裡帶去的。沒有像樣的辦公桌,沒有堅固的鐵皮錢箱。一羣年輕人滿懷投身祖國建設的激情,憑着不求回報、無怨無悔的赤誠,手握一支筆、一本賬簿、一個算盤,在陋室裡“算盤叮噹響,不到雞叫不停手,軋平賬,睡大覺”。艱難困苦竟在熱血中消弭無形。曾經的農信社不僅記錄了農村信用合作金融事業摸着石頭過河的全部過程,更承載了一代代農信人腳踏實地、一心爲農的燃情歲月。他們挎着揹包算盤,騎着“二八大槓”,走遍田間地頭;因爲熱愛,讓年少的熱情變成了堅持的動力;因爲熱愛,點燃了農信的星星之火,七十餘年堅定不移深耕普惠。
農信時代“腳踩泥水、衣沾露水、身流汗水”的白手起家、櫛風沐雨,與徐根寶對足球事業的執着信念、娃娃們在綠茵場上的拼搏追夢,跨越時空、激盪共鳴,閃耀着同樣純粹而堅韌的光芒。
在足球基地創業最艱難的時刻,唯有當時的農信社伸出了援手,爲紮根在這裡的上海足球事業擔起一份責任。崇明農信社分兩批向基地合計發放2300萬元貸款,給予最優惠的貸款執行基準利率,如及時春雨,填補了基地建設的資金缺口。這不是冰冷的商業計算,而是對體育精神的真切致敬,成爲徐根寶肩頭最溫暖的依靠。
這份支持並未止於“輸血”。2005年8月,上海農商銀行改制成立,同年12月,以根寶足球基地培養的“崇明一期”球員爲主力,上海東亞足球俱樂部成立。當球隊身披印有“上海農商銀行”的球衣,從中乙一路拼殺至中超,上海農商銀行始終相伴。
多年後,當武磊、顏駿凌等這批國腳看到老款球衣上“上海農商銀行”字樣時,依舊感慨:“回頭看,當時確實很苦,但大家一起爲夢想奮鬥的日子,包括社會各界對基地和我們的支持,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份始於艱難時刻的善念如同種子,在上海農商銀行“尚善”文化的心田紮根——堅持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關注更多百姓的關切和訴求,努力打造更加包容、更具溫度、更有擔當的銀行。
愛的星光:能力所及,責任所至
善行如樹,根扎得越深,枝葉越能廕庇四方。
二十年來,從支持根寶足球基地到支持東亞隊征戰聯賽,從冠名支持上海女足、做好孃家培育“鏗鏘玫瑰”到開展“滬培”計劃支持西藏青少年足球事業發展,上海農商銀行的善念不僅是對國家體育文化事業發展的堅定支持,更是與無數懷揣夢想的個體拼搏向上、堅韌不拔的同頻共振。
一路走來,從只有一把算盤一支筆、一本賬簿兩門板的農信社到輻射長三角、萬億元資產規模的上市銀行,從一隻挎包、一雙腳或一輛自行車穿梭於生產大隊到逐步構建起涵蓋零售金融、綜合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五大金融服務體系”,上海農商銀行在時代大潮與金融競技場中不斷錘鍊普惠金融的本領,社會責任實踐的廣度與深度也隨之延展。
2005年以來,上海農商銀行勇擔國企使命,帶着一份超越利潤之上的更高價值追求,積極組織愛心助學、慈善捐贈、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金融教育、志願者活動、校園足球公益、非遺文化傳承等,從都市到鄉村,從“輸血”到“造血”,能力所及,責任所至。
2018年起,上海農商銀行持續開展“小小金融家”公益課程項目,積極融入上海“愛心暑託班”民生實事項目。2019年起,進一步深化“金融+公益”新模式,舉辦“小小金融家”銀行開放日活動,寓教於樂,以兒童財商教育爲切入點,讓普惠金融惠及更多年齡段的人羣,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更有“意思”。2025年1月,“小小金融家”兒童特色公益服務點(上海農商銀行總行營業部)獲評上海首批100個兒童友好特色實踐點。
不僅如此,上海農商銀行以在雲南、湖南、山東等地的滬農商村鎮銀行爲支點,更深入、更充分地迴應百姓的期盼和訴求,將“愛的星光”灑向每一個需要的角落。從點亮鄉村路燈到修建飲水設施,從改善村居環境到助力產業提升,一步步踏實走來,讓美麗鄉村的願景漸成現實。
關愛“一老一小”,同樣落在實處。從福利食堂溫暖老人的一餐一飯,到改造校舍、捐贈圖書、建設“希望小屋”,呵護孩子們的成長夢想,上海農商銀行用行動詮釋“金融”的溫度——“金融”不僅是數字和規則,還是照亮偏遠角落的溫柔星光,守護淳樸夢想的堅定力量。
夢的閃光:價值創造,共願共美
何爲“好金融”?在上海農商銀行看來,“好金融”不是隻會賺錢的金融,而是越來越有格局和情懷的金融;“好金融”着眼於對百姓的服務,更深入、更充分地迴應人民的期盼和訴求,不與民爭利,擔當社會責任,增進民生福祉,以服務創造價值,用金融賦能社會治理,實現銀行商業價值和社會功能的有機統一。
上海農商銀行2020—2022年發展戰略明確了“打造爲客戶創造價值的服務型銀行”企業願景,並在2023—2025年發展戰略中得以延續。
服務型銀行是對新形勢下銀行和客戶關係模式的重構,摒棄以往“以渠道爲中心”“以產品爲中心”理念,而是堅持“以客戶爲中心”。服務型銀行也表明了上海農商銀行的戰略主張,經營理念從規模擴張型向價值創造型轉變,着眼於爲客戶創造功能價值、專屬價值、情感價值。
“心家園”公益服務項目正是上海農商銀行提供情感價值的生動詮釋,協同各級政府和基層社會組織打造賦能社會治理的主陣地,將網點服務延伸到社區服務,將金融服務延伸到非金融服務,深度融入“人民城市”建設。截至目前,超1000家公益服務站,實現上海市216個街道和鄉鎮全覆蓋,與357家網點共同“嵌入”社區肌理,讓社區居民在“15分鐘生活圈”實現“學有所得、樂有所享、教有所成、爲有所用”;月均超1000場活動,累計服務超300萬人次,廣受社區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小一新”羣體的歡迎;超3000人的行內外心願者隊伍,成爲溫暖傳遞的中堅力量。
“分享過善的微光 愛的星光 夢的閃光”,從1949年農信社的星火初燃,到2005年改制啓航,再到今天ESG理念全面融入,上海農商銀行的七十六載積澱和二十年改制發展之路,正是對“成爲一家怎樣的銀行”的持續作答。
它用行動印證:百年老店的密碼,不只在資產負債表的數字,更在利他共美的價值創造。當徐根寶回憶“最難忘的不是奪冠,而是十年磨一劍的艱苦奮鬥”時,當藏族少年在“滬培計劃”資助的綠茵場奔跑時,當雲南孩子在“滬書香”書屋翻開人生新頁時,金融的價值早已超越商業邏輯,昇華爲推動社會進步的能量。當金融活水不僅澆灌田壟鄉野,更浸潤至百姓心間,“共願共美”便從理念落地爲城市生活的真實圖景。
美好不止一廿,關於價值創造的故事,還有更深的篇章等待書寫——這,正是時間對堅守長期主義、心懷善業者的最好饋贈。
(來源:上海農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