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價值貢獻成爲人才評價的核心標尺

(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光明日報

【聚才論道】

當前,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戰略地位愈發凸顯。人才評價作爲引領人才發展的“指揮棒”與“風向標”,其評價導向的科學性、評價標準的精準性,直接關係到人才隊伍建設的質量。

然而,傳統人才評價模式中存在的“四唯”傾向尚未完全破除,分類分層評價標準模糊、評價維度與實際貢獻脫節、評價結果與激勵機制割裂等問題依然存在。要讓人才評價真正發揮“指揮棒”作用、釋放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需要聚焦關鍵環節精準發力,從破解評價“異化”難題、構建分類分層體系、打通評價激勵閉環三個維度入手,讓價值貢獻真正成爲丈量人才的核心標尺。

破解人才評價“異化”難題

針對人才評價體系中存在的一些重形式輕實質的問題,需從理念革新與框架設計層面破局。要確立價值貢獻的核心地位,將評價邏輯從符合指標轉向解決實際問題,明確各類人才評價必須緊扣國家戰略需求、行業發展瓶頸和民生迫切需要,建立“問題導向—創新實踐—價值產出”的評價主線,從源頭上扭轉“爲評而研”“爲獎而創”的功利化傾向。

優化現有評價標準中的一些量化指標設置,對基礎研究領域的人才評價可以弱化論文數量等剛性要求,加以成果原創性、學科影響力等質性判斷;對應用領域的人才評價可以剝離職稱學歷與資源分配的直接掛鉤,建立以技術成熟度、市場轉化率爲核心的評估體系。如江蘇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推行代表作評價,替代傳統的論文專利數量要求,取消人才稱號、獎項與職稱評定直接掛鉤,將橫向科研與縱向科研擺在同等重要位置等,打破學歷資歷等限制,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目前已有近3000人通過“綠色通道”獲評高級職稱。

針對人才評價主體相對單一、市場化社會化參與不足的問題,可培育專業化第三方評價機構,建設涵蓋同行專家、行業代表、服務對象等多方參與的評價機構,構建開放多元的評價治理格局。如深圳福田首創“成就制+積分制+舉薦制”人才評價體系,引入社會、市場、用人單位、第三方等評價主體,打破單一評價指標,從教育背景、緊缺程度、用人單位評價等維度給予積分,實現人才應享盡享。

構建分類分層的人才評價體系

構建分類分層的人才評價體系是破解“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關鍵路徑,可以爲各類人才打造個性化發展賽道,實現人才效能的最大化釋放。

分類評價是指在實踐中按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社會服務人才等不同領域的創新邏輯,設定不同的貢獻標尺。對基礎研究人才,側重原創理論突破與學科發展引領,建立長週期考覈機制;對應用研究與工程技術人才,聚焦技術轉化效能與產業升級貢獻,強化市場認可度與用戶滿意度評估;對社會服務領域人才,突出公共價值創造,將服務對象獲得感、基層治理效能作爲核心指標,引導人才向教育、醫療等領域流動。如四川成都發布《成都市人才分類目錄》,明確6大類共224項人才支持類型,並實施精準化差異化人才分類認定。

分層評價則是指根據人才成長週期,分別按青年、骨幹、領軍人才階段劃分,建立差異化的評估機制。對青年人才注重潛力評估,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提供早期支持,破除資歷壁壘;對骨幹人才強化實績考覈,在重大任務中考察其攻堅克難能力,給予項目資源傾斜;對領軍人才實施戰略評價,關注其在學科佈局、團隊培育、產業引領等方面的長期影響,突出對國家戰略需求的響應能力。如上海等地打破論資排輩的舊觀念,對在重點產業領域中作出重要貢獻的青年科技人才,如取得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重大成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等的,探索實施特殊的晉升機制。

打通人才評價的激勵閉環

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在於破除“評用兩張皮”現象,構建評價與激勵深度融合的機制,打通人才評價的激勵閉環。既通過資源傾斜,讓價值貢獻者獲得發展機遇與物質回報,又通過榮譽體系提升其社會認同,讓價值貢獻者“名利雙收”。

一方面,建立貢獻與回報成正比的資源配置機制,將評價結果與薪酬待遇、項目支持、職稱晉升直接掛鉤,對在覈心技術攻關、民生改善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開闢優先通道,讓創新效能高、社會價值大的人才獲得更多發展資源,形成多貢獻、多支持的正向激勵。如廣東等地建立的人才貢獻積分制,將評價結果與住房保障、項目資助直接掛鉤,積分高的人才可優先獲得千萬級科研經費支持。

另一方面,聚焦構建精準化、長效化的價值認可體系,讓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人才的貢獻都能得到激勵。針對基礎研究人才成果週期長的特點,建立“里程碑式”榮譽跟蹤機制,在科研突破關鍵節點給予階段性表彰,而非等到最終成果問世後才進行評價認可;對於應用技術人才,將市場反饋、用戶評價納入榮譽評定維度,根據技術應用產生的實際效益動態調整表彰等級。同時推行“貢獻檔案”終身記錄制度,把人才在不同崗位、不同時期的貢獻成果系統歸集,作爲其職業發展各階段榮譽授予、資源支持的重要依據。這種精準適配的認可模式,既能讓短期內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快速獲得肯定,也能讓長期深耕領域的人才感受到持續的價值尊重,避免“一次性表彰”的激勵衰減問題。

人才評價改革不是簡單的調整,而是一場圍繞價值貢獻的系統性構建。唯有持續校準人才評價“指揮棒”的方向,讓價值貢獻者有回報、有尊嚴、有動力,才能真正激活人才創新創造的“一池春水”,爲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築牢堅實根基。

(作者:曹正 張華春,分別系西南石油大學副研究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