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帽子”成爲人才評價的指揮棒

徐向東

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鑽研、厚積薄發。這是“帽子”治理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維護良好科研生態的堅定決心與信心。

人才評價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體系,是激勵人才幹事創業、激發其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只有摒棄“唯帽子”評價傾向,建立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才能讓科技人才的創新潛力充分釋放。

以“帽”取人是阻礙科技進步的絆腳石。“帽子”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主要指科研界推出的人才項目和學術稱號,本意是爲了激勵人才、支持科研。人才項目過多過濫,“帽子”滿天飛,既有有關方面對人才稱號誤認誤用的因素,也有科教界片面追求人才稱號的因素。有的科研單位過度依賴“帽子”標籤,在人才引進、評價考覈等管理過程中,把“帽子”作爲重要指標,並且與薪酬待遇、資源配置、職務晉升、住房分配等高度關聯,導致資源和利益分配失衡失準。爲追求“帽子”,有的科研人員熱衷於短平快的研究,忽視基礎研究和長期攻關,甚至出現學術造假、浮誇包裝等現象。“帽子”異化爲學術身份標籤,也讓青年科研人員陷入“爭帽子”“攢資歷”的內耗。以“帽”取人現象導致了學術浮躁化、功利主義等系統性危害,扭曲科研生態,阻礙了科研的健康發展。

不能讓“帽子”成爲人才評價的指揮棒。2018年以來,爲了破除科教界包括“唯帽子”在內的“四唯”和“五唯”亂象,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國家層面陸續出臺系列文件和清“唯”專項行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壓縮了“唯帽子”現象的生存空間。各地區各部門也探索了一些好做法、好經驗,賦予、落實用人單位人才評價自主權,強化風清氣正的評價環境。自2025年起,將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更名爲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將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更名爲青年科學基金項目(B類),將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更名爲青年科學基金項目(C類)。名稱之變,表明了淡化“帽子”的鮮明態度,將進一步弱化“帽子”在人才評價中的硬性束縛。

堅決剎住科研“逐帽”風。當前,看“帽子”現象仍未完全消除,需要進一步加強“帽子”治理,剎住科研“逐帽”風。“帽子”治理,本質是對科研生態的重塑,關鍵是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扭轉“唯帽子”傾向,對評判者而言,需改變一把尺子衡量一切的懶政思維,防止把“帽子”作爲人才評價的唯一標準,需堅持幹什麼評什麼,根據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不同學科方向和研究領域人才特點與職責,分類建立健全涵蓋品德、知識、能力、業績和貢獻等要素的人才評價標準,讓能幹事、幹成事者被發現、被重用。對科技人才而言,要自覺抵制唯“帽”是從的非理性學術風氣,守初心、擔使命,淡泊名利、潛心學術,努力產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共同維護學術的純粹與尊嚴。

改革再出發,唯奮楫者先,唯創新者強。深化“帽子”治理,實現各類科技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定能以人才之強賦能創新之強,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