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穿越週期,滬農商行做對了什麼?

資產規模突破1.5萬億大關,經營業績穩健提升,不良率保持行業低位,分紅力度創新高……滬農商行在行業逆流中交出了一份韌性十足的答卷。

在利率中樞持續下行與“報行合一”政策疊加影響下,2024年中國銀行業迎來深度變革期。

面對行業變局,滬農商行堅持以穩爲主、穩中求進的發展戰略,通過經營理念、客戶經營、服務能力和科技水平四方面的不斷進階,在行業普遍面臨壓力的背景下展現出穩健韌性。

數據是發展成效的直觀印證。據2024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滬農商行資產總額達1.4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87%;實現營業收入266.41億元,同比增長0.86%;歸母淨利潤122.88億元,同比增長1.20%。

對於滬農商行2024年的經營表現,該行董事長徐力用“六個穩”來概括:業績穩中增效,規模實力穩步擴大,品牌形象穩步提升,資產質量穩中提質,股東回報穩中有增,戰略策略穩紮穩打。

除了業績的穩步增長,滬農商行持續推進戰略優化:聚焦“客戶中心、普惠金融、數字轉型”三大核心戰略,堅持“實體優先、科創優先、民營優先、民生優先、收益優先”五大導向,全力構建專業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務體系,爲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動能。

業績穩中有進

回顧銀行業近兩年的發展,貸款市場利率持續下滑,市場有效信貸需求疲軟,銀行間同質化競爭加劇疊加存款定期化趨勢導致銀行淨息差持續收窄,經營承壓顯著。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計,2024年商業銀行累計淨利潤2.32萬億元,較上年下降2.27%;淨息差水平也降至1.52%,創近年新低。

在此背景下,滬農商行積極應對銀行業經營環境的變化,保持戰略定力,聚焦“抓執行、強管理、煉內功”,在複雜環境中展現出較強的韌性。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滬農商行資產總額達1.4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87%。2025年第一季度,該行規模實力延續穩健增長態勢,資產總額突破1.5萬億元,同比增幅3.50%。

特別是在零售業務方面,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滬農商行零售AUM餘額上升至8163.51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10.33億元,增幅2.64%;個人客戶數(不含信用卡客戶)2502.96萬戶,較上年末增加29.74萬戶,增幅1.20%。

穩健增長的業務規模也爲滬農商行的業績提升奠定了基礎。2024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266.41億元,同比增長0.86%。歸母淨利潤122.88億元,同比增長1.20%。

進入2025年,滬農商行業績延續穩健基調。一季報顯示,剔除非經常性損益後,該行營業收入和扣非歸母淨利潤實現雙增。

此外,對於仍以資產負債業務爲基本盤的銀行業來說,風險控制始終是必須時刻緊繃的一根弦,可以說資產質量越“硬”,市場信心就越“足”,銀行價值就越“高”。

數據顯示,2024年、2025年一季度,滬農商行不良貸款率均爲0.97%,且自上市以來始終保持在1%以內。同期,該行撥備覆蓋率分別爲352.35%、339.27%,保持較高水平。

橫向對標更顯成色。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最新披露,2024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爲1.50%,撥備覆蓋率爲211.19%。因此,滬農商行兩項指標均優於同業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滬農商行在資本市場的價值,既體現在其經營基本面的韌性增長上,也彰顯在其對股東“真金白銀”的回饋中。

自2024年以來,隨着監管部門持續加強政策引導,鼓勵上市公司完善分紅體制機制,保持穩健的現金分紅逐漸成爲衡量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重要標尺之一。

爲更好回報股東,共享成長碩果,滬農商行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持續加大分紅力度。2024年度,該行分紅率爲33.91%,在目前已公告分紅率的上市銀行中排名第二,較2023年度分紅率提升3.81個百分點。

拉長時間來看,自2021年上市以來,滬農商行每年現金分紅比例始終保持在當年歸母淨利潤的30%以上,累計派發普通股現金股利165.20億元(含2024年度分紅),爲IPO募集資金總額的1.92倍。

在如今風險偏好較低,追求確定性的資本市場環境中,滬農商行的“高分紅、高股息”價值突顯,或將進一步驅動其價值走高。

滴灌實體經濟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歷程,本質上是行業核心價值隨着時代演進不斷迭代升級的過程。

當前經濟生態體系中,金融與實體經濟的互動關係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徵。這種演變促使金融機構的戰略重心發生轉變——如何通過精準高效的資源配置機制,將優質金融資源有效導入實體經濟領域,已成爲行業發展的核心命題。

作爲國內頭部農商行,滬農商行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不斷髮力,持續用力,以精準滴灌的金融“活水”滋養實體經濟。

具體來看,該行持續圍繞“以交易銀行爲引擎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的戰略佈局,推出“十鑫十易”系列產品,煥新升級多銀行財資業務,推出市屬國資、區屬國資、鎮級客戶、民營集團、普惠三農五大客羣解決方案。

據滬農商行數據顯示,2024年度,該行對公貸款餘額4896.8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33%,公司客戶融資總量達6304.4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70%,製造業貸款餘額、民營企業貸款餘額分別較上年末增長4.10%、7.64%。

2025年一季度,滬農商行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期末,該行對公貸款餘額達5040.1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43.24億元,增幅2.93%;製造業貸款餘額達987.6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6.44億元。

此外,在我國所有企業中佔比超過九成的中小微企業,無疑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血脈筋骨”,也是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雖然如此重要,但在傳統金融體系中,金融界長期遵從華爾街的“二八定律”,即服務金字塔頭部20%的客戶就可獲得80%的收益,而大批成長中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獲得的金融資源相對較少。

在此背景下,滬農商行堅持“做小做散”經營策略,優化佈局普惠小微客羣經營體系,科技賦能完善產品體系和業務流程,提質增效推進普惠業務高質量發展。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該行普惠小微貸款餘額達886.74億元,普惠小微貸款戶數5.30萬戶。在價格上,新發放的普惠小微貸款利率較上年末下降5BPs。

在鄉村振興領域,滬農商行打造以“三農”金融爲本色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截至一季度末,該行涉農貸款餘額達655.93億元;普惠涉農貸款餘額達150.70億元,繼續保持上海“三農”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和領先者地位。

夯實科技根基

在歷史長河中,變革始終是推動發展的核心動力。

歷經多年穩健發展,我國科技型企業數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然而,在取得顯著成果的同時,仍需正視中小微及初創型科技企業普遍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等現實挑戰。

在此背景下,科技金融作爲“五篇大文章”的戰略重點,已成爲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作爲科技金融領域的先行者,滬農商行秉持“科創更前、科技更全、科研更先”理念,持續完善科技金融專營機構體系,持續提升科技金融專業服務能力,縱深推進“鑫動能”客戶培育計劃,發力科技特色信貸產品,大力推動孵化器及投資機構渠道建設,引導金融資源涌向原創性科技創新領域,爲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

具體來看,在科技金融專營機構體系方面,目前,該行初步形成了“1+1+12+N”專業化、專職化、特色化專營組織架構,涵蓋科技金融事業部、科技支行、科技金融特色二級支行及科技金融特色團隊,並在差異化考覈激勵、集中化專職審批、盡職免責等方面優化配套支持政策。

此外,在提升科技金融專業服務能力上,該行創新成立行業研究院,下設12個研究分院,涵蓋了上海市“3+6”等重點產業方向,逐步建設相對標準化的行業研究工作體系,在實現信息共享、助力營銷支撐、協同風險把控、力爭行業獻策等方面發揮研究院的重要作用。

憑藉卓越的科技金融服務能力,滬農商行在服務科技型企業方面成效顯著。截至2024年末,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突破1149.8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4.29%,服務客戶數達4278戶,較上年末大幅增長30.63%,規模與戶數均位列上海同業前列,持續鞏固本土科技金融服務領先地位。

2025年一季度,科技型企業貸款規模持續增長至1202.2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2.43億元,增幅達4.56%。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939.98億元,佔比78.18%;科技型企業貸款客戶數達4484戶,較上年末增長4.82%。

在科技金融領域取得的成就,也讓滬農商行在2024年度斬獲多項殊榮,包括“2024年度上海市知識產權金融工作卓越貢獻獎(最高獎項)”“上海市知識產權金融工作開拓創新獎(唯一獲獎銀行)”以及“2024年度上海科技金融合作銀行優秀獎”等獎項。

總的來看,不論是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強化風險管理,還是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滬農商行一直用實際行動服務社會、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面向未來,在服務國家戰略與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雙向奔赴中,這家紮根上海、輻射長三角的金融機構,將以穩健之姿,錨定長期價值,續寫“穩中求進”的華章。

責任編輯丨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