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姐x李鬆蔚:我們如何重新養育自己一次?
♪ 你如此特別,我又怎會失望 ♫
大家好,今天是甲辰龍年最後一篇推送。
這是一篇特別推送,“伊姐看電影”和“單向空間”聯合做了一個線下系列對談活動,叫作“真心話不冒險”。
我們想講一些“因爲是真話,也可能是錯的”話,但在講的那一刻,我們拿出了足夠的真誠,不再考慮“特別偉岸”“絕對政治正確”“符合人設”。
爲什麼叫“不冒險”呢?
因爲講真話是我們在這個時代,能承受的最大冒險了。
第一期我請到了好朋友,心理學家李鬆蔚,我們聊的話題是“如何重新養育自我”。
鬆蔚從一開始就表態:我們並不打算過度批評原生家庭。
“它不是一個批判性,不是某一方去推翻另外一方而存在的一個場合。
我們並不需要在這裡邊去判斷'什麼是唯一正確的',這是我更喜歡今天這個主題的地方。
它不是批判話題,是成長話題。”
我們只希望大家看完我們天馬行空的真誠分享後,可以得到一點安慰、溫暖和啓發。
我們聊了兩個小時,我整理出了一個20分鐘的視頻,如下,想看視頻的直接點。
更多視頻裡沒有收錄的,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文字整理,如下。
我們如何重新養育自己?
真心話不冒險01
桂伊:
到今天,我寫了9年多的公號,寫了很多女明星,我意識到,即便是這一羣“又美麗又富有又被追隨”的女性,童年破碎的也大有人在。“童年不快樂”不是誰的隱蔽專利,很多人都在無人之處艱難療傷。
所以,鬆蔚,那麼多人都覺得自己的童年不夠好,是一種矯情嗎?
鬆蔚:
小時候,我有親戚從日本帶了一些非常洋氣的零食,我一直沒捨得吃,有一天,我爸媽把這整包糖,不經商量,送給了我爸同事的孩子。
一個小孩子也是能體察這個家裡邊的氛圍的,我知道我應該在這時候保持微笑。然後我爸媽就說他現在不愛吃零食,我就點頭,其實我的心在滴血。
我懂事到什麼程度呢?即使所有人離開了之後,我還在自誇:“我真是個懂事的孩子啊。”我甚至都不敢讓爸媽知道我其實是小氣的,那個痛苦只有在晚上一個人睡覺的時候,我自己再去消化掉。
這件事情裡,我爸媽是不是好人?他們是好人,這不是一個可以去用一個道德層面去評判的事,他在做,站在他們的角度,看起來正確的事情。
但我當時的痛苦,也是真實的。
回到伊姐的問題,很多朋友他們至今都還在糾結說:“爸爸媽媽也沒做錯啥,我怎麼至今那麼難受,是不是我太不懂事了。”
我想說的是:重新養育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承認。承認你是可以難過的。
桂伊:
鬆蔚被送掉的,真的是一包糖,但是其實在很多人的人生經歷裡面,他被送掉的可能是一次高考填志願的權利,選擇自己配偶的權利,或者說是諸多兄弟姐妹中一次房產或者說父母財產的分配權。
我想說,這些人生的糖,你想要它其實是沒有問題的,然後,你沒有得到,也不是你的錯。
我想告訴我的讀者,哪怕你父母看起來,是一個光鮮亮麗、有社會地位的人,但是站你的角度,你依然保留你“作爲她/他的小孩”的評價。
好人不一定是好父母。
鬆蔚:
伊姐說得那麼深,那我多說一兩句。
我們認爲理想的狀況,是一個孩子他先做完了孩子,再去做大人,再去做一個家庭當中的丈夫或者妻子,然後去成爲父母,像階梯一樣,一段一段往上走。
其實很多人是三級跳長大的。他在小孩子的那個年齡段,在做自己父母的父母。
他身體上明明是兒子,心態上卻活成了爺爺。
父母可能會去跟這個孩子講,我們沒本事,在單位裡被人欺負,被人看不起,就得靠你將來光宗耀祖,靠你將來給我們爭氣,靠你將來掙了錢,給我們買大房子……
這個孩子意識到自己心態上負重過度,往往得到他真的已經成年之後。
作爲心理諮詢師,我遇到這樣的“孩子”,會告訴他們:你得去做一件事,回到當時的童年,去補一段你作爲一個孩子的體驗。
比如說你可以被照顧,可以偷懶,可以犯錯,你可以把自己就是當成一個不那麼負責,或者不那麼嚴謹的成年人去活個幾年,再回過頭來,去做那些更需要負責任的事情。
這些小時候就很負責任,而且就付出很多的人,他最大的困難其實就是,怎麼接受“接受別人的一些照顧”。
他們如果進入一段情侶關係,或者組建一個家庭,往往是付出過度的人。你告訴他,你有時候你可以躺下來,什麼都不做,讓對方照顧你一下,他內心是會很難受的,會說怎麼可以,“如果我這樣的話對方肯定不要我了啊,我們這段關係可能就會結束”——
他會非常非常地害怕這件事情。
今天我們這個主題叫作“真心話不冒險”,但其實說真話,它本身就是一個冒險。
很多的冒險是潛在的、看不見的。不見得說我們去登山,去潛水纔是冒險。有的時候你在一段關係當中去表達一些訴求,或者停止原有的行爲模式,這就是在冒險。
作爲一個旁觀者的立場,我不覺得這種模式永難改變,你們只是在關係裡面,養成了這個慣性。
其實如果你停下來,對方會多做一點。
前提是你敢。
桂伊:
你剛剛說那些話,讓我想起榮格在《紅書》裡面講過一句話。
“愛源於你本身的價值。什麼叫本身的價值,是你不做多餘的動作,多餘的付出,多餘的給予,換來的價值。”
鬆蔚:
我現在做家庭諮詢,很多家庭他們來找我諮詢,是因爲他們的孩子不上學了,從一個傳統的應試的體系裡脫離了。
然後這些父母就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就是如果我的孩子將來不去上學了,他可能在家裡邊上網打打遊戲,或者號稱自己做一個主播呀,做個自媒體啊,做個什麼,但是可能也不一定能做出什麼名堂來。
我說咱們就是打開天窗說亮話,你對他接受的真正底線在哪裡?
父母就各種扭捏,說“我還是希望他能夠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說你當然希望。
可是如果這個小概率的事情就是發生了,你的底線究竟在哪。然後幾乎所有父母都會告訴我:“他只要活着就好,我能養他一輩子,不就是添一雙筷子的事嗎,我是可以養他一輩子的。”
我說,這句話你要讓你的孩子聽到。
因爲如果你的孩子真的聽到這句話,那麼他就獲得了剛纔伊姐說的這個經驗,叫作“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價值”,我不需要再去提供額外的價值。
當他得到了這個經驗以後,他會更有底氣地活着,也許他會真的活出一些成就。可是他心裡知道,我不是靠着這個東西,才能吊着父母對我的愛,或者別人對我的愛。
我活着本身就值得愛。
這就是我們在重新養育自己的時候,渴望在成年以後去尋求獲得的那個東西。
桂伊:
聽着父母也很不容易。
鬆蔚:
我可能是年紀大了,我老忍不住要站在父母這方想。
我就想當年《爲何家會傷人》出版了,那個時候大家都在那裡指責原生家庭,指責童年好像毀了我們的一生,然後那個時候的年輕人,會追問父母爲什麼不肯承認呢?爲什麼他們就那麼固執呢?爲什麼我們去跟他argue這個事情,就得不到他們一個正面的迴應呢?
現在我站在父母的角度,覺得太正常了,都已經被推到了一個罪人的位置上,你怎麼可能去承認呢,太尖銳,太對了。
那種說你毀了另外一個人的一生的壓力,太沉重了。
今天我看到各種各樣的觀點,我都覺得說OK,但是唯有一種觀點,只要我看到我就特別想去批判——“ 孩子的心理問題,一定是小時候沒有得到好好的養育。”
比如孩子自閉症,他就會說自閉症的問題是因爲他0-3個月或者0-6個月的時候,他有什麼創傷,然後被父母怎麼樣了。
我只要看到這個聲音我就一定會出來說不一定啊,一個孩子不上學一定是因爲他父母給他的壓力太大了。我告訴他,不一定。
我寧可把這個鍋甩給社會,我也不會甩給父母,你學習壓力大是父母給的壓力嗎,不是吧,應該是整個海淀區在給壓力吧。
我覺得沒有人能夠承擔那麼大的一個指責,而且它很不公正。
今天的年輕父母們,需要得到的一個聲音,今天我先把這個話說出來,可能有點政治不正確,但是我也說了——
你犯點錯,問題不大。
只要不是什麼肢體虐待、拋棄,父母首先是好人,然後好人有沒有可能犯錯,是有可能的。
讀者:
我們現在看《再見愛人》,會發現婚姻裡的情感很多時候是不對等的,有時候某一方被PUA太深了。
如何讓我們的孩子避免成爲婚姻裡,被深度PUA的人呢?
鬆蔚:
我先給一個最籠統的一個回答好了,就是如果你的孩子不那麼聽話,如果你不去培養一個特別聽話或者懂事的孩子,那麼他大概率就可以避免這樣的處境。
我們的現代文明,有時候是在規訓,一個人儘量變得情緒平穩,講道理,聽話這件事情,過去很多年,這些規訓被當作是褒義去貫徹。
PUA這個詞之所以被普及,是因爲當時在北大有一個女生叫包麗(化名),被她男朋友提了一些非常過分的要求,這個女生一點點滑向深淵,沒有辦法反抗,最後一死了之,通過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離開這個關係。
當時很多人非常震撼,一個考上了北大的人,那麼聰明,怎麼能忍受這麼不平等的一段關係。
我作爲一個曾經也考上過北大的人,我有一個聽起來有點悲傷的結論。
我會覺得,也許恰恰是因爲在她的成長經歷裡,太過於去強調要努力,要聽話,要割捨情緒或者是一些負面的感受,她失去了太多的動物性。
因爲這一點,她纔會考上那麼好的大學。
也恰恰是因爲這一點,她纔有可能在一個普通人看來如此惡劣的一個情境當中,竟然沒有力量逃出去。
作爲父母,你可以適當去鼓勵或者是允許,你的孩子成爲一個不那麼完美的孩子,不要把他訓練得好像各方面都要符合很高的標準,成爲所有人心目當中的一個驕傲,成爲所謂“別人家的孩子”。
你給到他所有這些標準的時候,你也可能在一點點地訓練他,讓他在未來面對一些極不合理的要求的時候,他去反思“是不是我再多做一點就好了”。
這是我的個人想法。
放在甲辰年最後一次推送發這個活動,是很希望大家對於過往的各種遺憾,長遠的深遠的,記憶深處的或剛發生的,放下一些執念。
我們是可以回到事情發生的那個時刻,對自己說“不如重新來過”的。
童年沒有過好,那就給自己一段時間再去當一下孩子,不那麼勤勉、緊張、負責,可以休息、玩耍、無所事事。
對孩子做得沒有一百分,就相信“40分的空間”讓他去探索,成爲自己剛剛好。
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不用依靠“我非常非常有用”來換取愛,這世界上最應該相信和做到這一點,是我們自己。
這些,就當作給乙巳年的自己,溫柔的提醒吧。
我們可以當自己的責任人,把自己養得更幸福的。
最後,送個彩蛋,是李鬆蔚關於過年的兩個建議 。
關於怎麼看待年終獎
關於如何對付家裡的親戚
朋友們,我們乙巳年見了,和家人好好吃幾頓飯,過一個輕鬆的年!
觀影團
“伊姐看電影”線下平臺“伊姐觀影團”,至今爲止組織200多場官方授權的電影首映禮、超前點映,想免費參加明星首映禮,得到正版的限量周邊,獲取專屬的文旅精品優惠嗎?
點擊小程序註冊會員(“伊姐觀影團”報名活動唯一途徑,唯一途徑,唯一途徑)。每日簽到領積分,兌換私家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