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紀念李政道——基於CUSPEA的感懷

賈鶴鵬(蘇州大學)

美國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凌晨,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先生逝世,享年97歲。自李先生逝世以來,學界和公共輿論場都有很多深切的緬懷。但在描述其學術生涯和社會影響的時候,也存在一些偏差。例如,有人認爲李先生最爲標誌性的成就——由其發起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不過是一個美國人發起的吸引中國人爲美國科學服務的項目。

這樣的描述,實際上歪曲了CUSPEA的本意和實際效果,值得略微重新梳理和澄清。也以此借李先生標誌性的成就CUSPEA來表達我們的紀念。

在1979年-1989年間,中國通過CUSPEA,共選拔派遣了900多名學生到美國攻讀物理專業,其中大多數人獲得了美方的全額獎學金或學費全免的待遇。在他們之中產生了12位科學院院士,100餘人次獲各類國際科技大獎,300多人次在國際科技組織中擔任職位,還有400多位成功的高科技發明家或企業家。

但在紀念李政道先生仙逝之際,比細數CUSPEA產出更有必要的,是探討李先生在發起和運作CUSPEA中所體現的科學國際精神與愛國情懷的統一。

據科學史家、加州州立大學王作躍教授的研究,包括李政道、楊振寧在內的多位華裔物理學家在推動中國科學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李政道先生一直在積極關心中國科學的發展,在美國總統尼克松1971年解除美國人訪華禁令後的次年,李先生就回國訪問並受到周恩來總理等領導人接見。其後,他又多次回國,並在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後立刻開始倡議和組織CUSPEA項目。

站在今天的角度反思,當時中國經濟百廢待興,中美生活水平差距巨大,可以想見,當時把最優秀的學子們送出國,其中肯定會有大批學成後滯留不歸。難道李先生,以及中方管理此事的時任中科院副院長嚴濟慈先生等人不會擔心?

相信李先生、嚴先生等人當時一定面臨着這樣的指責和壓力。然而,他們堅定地推進了這個項目,並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等中央領導的支持。毫無疑問,除了中央領導的信任、美國大學的支持外,李先生的堅持也與他對科學國際化及科學家愛祖國兩者相統一的理解有關。

李政道先生多次強調科學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應該通過國際合作來推動科學的進步和人類的福祉。他同時也認爲,科學家有義務爲國家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做出貢獻。這種觀點在他的一生中不僅體現在他的言論中,也體現在他積極推動中美科學交流和合作的實踐中。

據報道,在CUSPEA運行期間,李先生先生每年三分之一的時間要用在這個項目上,親筆撰寫推薦信,聯繫美國大學接受中國學生並說服其提供獎學金,甚至要幫助入選的中國學生親筆填寫各種美國要求的表格。很難想象,一個如李先生這樣聲名顯赫的諾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如果不是出於對培養祖國未來科學人才的熱愛而是出於功利考量,會如此地投入。

李先生對中國科學的貢獻,遠不侷限於CUSPEA。在推動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中國科大建立少年班、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方面,李先生都孜孜不倦地建言獻策甚至在項目設計中親力親爲。而對所有這些項目的推動,都與他對中國科學要與世界積極交流合作的信念分不開。

今天我們很欣慰地看到,中國科學產出已經牢牢地處於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的位置,然而我們也遺憾地目睹了中外科技合作特別是中美科技合作遭遇了越來越多的困難。無疑美國出於政治目的的排斥是主要原因。我們希望,紀念李先生、重溫他在推動CUPSEA和其它項目中體現的科學的國際精神和愛國情懷的統一,能讓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繼續或返回國際合作,而這種合作,最終也會持續推動中國科學不斷取得創新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