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華通營收“腰斬”背後:氫能商業化困局何解?

近日,氫燃料電池領域龍頭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華通”,688339.SH)發佈2024年業績快報,其全年營收“腰斬”,同比下滑54.21%至3.67億元;淨利潤虧損擴大至4.53億元,同比下滑86.35%。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自上市以來,億華通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且2024年的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

作爲國內“氫能第一股”,億華通的現狀折射出行業商業化初期“造血不足”的普遍困境。儘管近年來氫能行業備受外界關注,相關部門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其仍面臨政策引導不夠協調、制氫產業的資源支持不足、氫氣應用競爭力薄弱、生產區域和需求區域存在空間錯位等問題。

持續虧損

據業績快報披露,億華通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3.67億元,同比下滑54.21%;營業利潤虧損5.34億元,同比下滑70.85%;淨利潤虧損4.53億元,同比下滑86.35%。

億華通在業績快報中指出,公司營收及淨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燃料電池行業尚處於商業化的初期階段,市場的產銷規模總體偏小。在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普遍呈現資金週轉壓力,影響了產業鏈訂單項目的推進。

事實上,億華通自上市以來就長期處於虧損狀態。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億華通的營業利潤分別爲-4120.19萬元、-2.42億元、-2.33億元和-3.07億元。

對於上述業績表現,記者聯繫億華通方面採訪,截至發稿未獲迴應。隨後,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億華通證券部,對方表示,2024年整個行業發展都低於預期,目前氫能產業處於商業化初期,行業發展存在不確定性,公司對業績表現的扭轉無法預計。

億華通方面在業績快報中表示,2024年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54.21%,主要受宏觀經濟環境的複雜嚴峻和燃料電池行業正處於產業化初期的影響,公司產品燃料電池系統的銷量下滑。同時,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以及基本每股收益,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70.85%、63.16%、86.35%、83.63%和 32.19%,主要系營業收入和毛利率同比出現下降,信用減值同比增加所致。

此外,億華通還披露了新的併購計劃。

記者瞭解到,億華通正在籌劃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定州旭陽氫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旭陽氫能”)100%股權及資產,並同時募集配套資金。

天眼查信息顯示,旭陽氫能成立於2020年,註冊資本3.2億元。其中,旭陽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旭陽集團”)出資2.2億元,出資比例爲68.75%,河北旭陽能源有限公司出資1億元,出資比例爲31.25%。

值得注意的是,旭陽集團已對外披露了與億華通的合作意向。2025年2月26日,雙方簽訂一份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合作意向協議。根據協議,旭陽集團擬以億華通發行的A股作爲對價股份,出售其在旭陽氫能的全部股權。

記者注意到,旭陽氫能依託於旭陽集團的灰氫產業鏈,其業務範圍覆蓋氫能的生產、儲存、運輸領域。

億華通證券部人士表示,對於此次併購計劃,公司與主要交易對方旭陽集團簽署了《合作意向協議》。本次交易的標的資產範圍、具體交易方式、交易方案、股份發行價格、標的資產作價等安排由交易各方協商確定。本次交易事項尚處於籌劃階段,公司目前正與交易意向方接洽,初步確定的主要交易對方爲旭陽集團。目前,仍在洽談之中,具體的併購金額和交易方式以後續的公告信息爲準。

如何破局?

氫能被看作清潔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2050年我國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佔比超過10%,成爲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然而,氫能產業在初期發展階段面臨着多重挑戰。

全國人大代表、億華通董事長張國強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氫能是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載體,具有大規模、長週期儲能優勢,能夠促進可再生能源跨地域和跨季節優化配置,是實現我國能源自主可控的重要途徑。整體來看,我國已在政策體系、核心技術、氫能供應及示範應用領域取得顯著成果,形成涵蓋氫能制、儲、輸、用及燃料電池關鍵核心零部件研發製造等各環節的完整產業生態,氫氣供給能力、加氫站和燃料電池商用車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氫能產業發展,如《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能源法》,以及《加快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實施方案》等,爲氫能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時,氫能產業鏈的競爭加劇也在蠶食着企業的利潤水平。美錦能源(000723.SZ)發佈的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淨利潤虧損8.0億元至11.5億元;雄韜股份(002733.SZ)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11.86%,淨利潤同比下滑32.20%。

張國強提到,隨着氫能產業發展向縱深推進,亦面臨產業鏈資金墊付壓力大、車用高純氫保障能力待提升等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中原油田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張慶生則認爲,現階段,我國綠氫產業處於導入期、產業潛力巨大,但受到經濟性等因素制約,大規模商業化進程遇到瓶頸,亟待全產業鏈協力推動產業發展。目前,氫能產業還處於初期階段,自我成長能力嚴重不足,主要表現爲氫能產業的政策引導不夠協調、制氫產業的資源支持不足、氫氣應用競爭力不足、生產區域和需求區域存在空間錯位等問題。

爲此,張國強建議,一是加大產業鏈民營企業融資發展支持力度;二是完善獎補資金髮放機制,及時發放獎補資金;三是打造低成本氫氣供應保障,支撐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四是開展氫能高速及其他交通運輸領域示範應用,加速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探索市場化商業運營模式的關鍵舉措。

針對當前氫能產業面臨的挑戰,張慶生提出,應加強我國氫能全產業鏈發展的頂層設計。堅持低碳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的發展方向,在定價機制、減排機制、資源配置、電網政策等方面支持綠氫全產業鏈發展。

同時,張慶生建議強化制綠氫項目的政策支持。增加綠氫供給端的補貼支持,參考光伏、風電行業補貼政策,對採用先進技術的低能耗綠氫項目,按實際綠氫銷售量對綠氫價格給予補貼。

此外,張慶生還提出積極培育擴展氫能的應用場景。在新興產業中發展新的應用場景,將綠氫產業和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航空等高精產業成本容忍度高等優勢,豐富解決成本制約問題的手段。

張慶生強調,要加快管道輸氫技術攻關和建設部署。加大綠氫管網的建設力度,在電力外送通道缺乏和當地電力消納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提升電力系統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配置和調控能力,加速釋放我國“三北地區”風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