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演習 美媒批像表演

「漢光41號」實兵操演,現場營部連實施自衛戰鬥訓練,包括多種射擊姿勢的轉換,並模擬實戰中士兵遭敵火擊中時的應變與互助。(本報資料照片)

烏克蘭武裝部隊的士兵在哈爾科夫地區前線向俄羅斯軍隊發射榴彈砲。(路透)

臺灣7月舉行漢光演習實兵演練,號稱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但美國雜誌《外交家》4日指出,演習不僅像表演,且暴露臺灣在民防韌性上的不足。文章認爲,國際社會常將臺灣與烏克蘭相提並論,但對多數臺灣民衆而言,戰爭是遙不可及的想像。此外,也有美國專家投書日媒警示,儘管國際科技企業在臺灣都有據點,一旦局勢生變,這些矽谷企業未必會挺身支持臺灣。

臺灣民間社會 未做好戰爭準備

漢光實兵演練在7月9日至18日舉行,較以往的5天4夜延長至10天9夜,有許多模擬情境廣邀國際媒體採訪、駐臺使節參觀。賴清德總統7月14日南下高雄視導漢光演習時,辦公室主任陳羿伶與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等人在演訓現場穿着陸軍迷彩服參與視導,被在野黨嘲諷爲「擺拍」。

《外交家》昨日則刊出〈臺灣民間社會尚未做好戰爭準備〉專文,作者爲2位烏克蘭國家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文章指出,臺灣此次漢光演習雖動員逾兩萬名後備軍人,並納入部分平民演練,向北京與華府釋出「我們正爲自我防衛而努力」訊號。然而,「這樣的努力,足夠嗎?」

作者認爲,演習規模雖然擴大,但臺灣民防仍偏向表演性質,民衆多半是旁觀者而非參與者。這暴露出一個深層的問題:「多年的和平與繁榮削弱了危機感,許多臺灣人仍難以想像戰爭」。與烏克蘭不同的是,烏克蘭早在2021年底,就將俄羅斯全面入侵視爲可能風險,而臺灣,仍對戰爭保持心理距離。

防禦依賴美國 恐釀災難性後果

同時,臺灣軍民融合仍然非常薄弱。國安議題長期由政府和軍事單位負責,民衆對地緣政治的威脅並不感興趣,年輕人漠不關心。雖然政府近年已開始補強民防,但步調蹣跚、猶豫且缺乏清晰方向。在臺灣長期去政治化、去軍事化,並倚賴與外國結盟實現嚇阻之際,中國幾十年來已培養出支持國家的人民,兩者存有巨大落差,兩岸一旦開戰,可能釀成災難性後果。

當入侵來臨時,國際支持固然重要,但內部韌性更加關鍵。臺灣防禦架構大致依賴美國《臺灣關係法》下的美方安全承諾,一旦爆發危機,外部援助恐因法律模糊、政治分歧,或因美、中衝突升級而延遲或受限。

更現實的是,美國絕不會出手拯救那些不願爲自己而戰的國家。即使美國最終選擇介入,也勢必曠日廢時,臺灣恐怕等不到那一刻的到來。倘若中國發動閃電攻勢,屆時臺灣可能僅有數小時可反應。若全民毫無動員意識,再多軍備也無濟於事。此外,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科技中心(CSET)研究員佈列斯尼克(Sam Bresnick)投書《日經亞洲》指出,儘管美國科技巨頭持續在臺擴大布局,但它們是否願在戰爭中支持臺灣,是個未知數。

美臺不應僥倖 須調整激勵措施

CSET近期一項報告,分析了17家曾協助烏克蘭的美國科技公司與臺灣的合作關係。儘管Google、微軟、亞馬遜與蘋果等巨擘近年強化對臺投資,但大多數公司在中國的商業利益、供應鏈佈局與研發合作,遠比臺灣更爲緊密。

佈列斯尼克直言,美臺政府不應心存僥倖,指望矽谷在戰時會像支持烏克蘭般主動挺臺。若川普政府將援臺視爲國防政策的優先事項,美臺必須儘可能調整政府對企業的激勵措施,確保兩岸若爆發衝突,臺灣能同時獲得科技業者與五角大廈的支持。

國防部昨晚表示,依據《全民國防教育法》,國防部推動全民國防,凝聚社會大衆,建立全民國防共識,共同守護中華民國;另依《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建立全民防衛動員體系,落實全民國防理念,實施動員準備,以持續精進全社會防衛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