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演習像「表演」 烏克蘭專家:臺灣恐等不到美國伸援
烏克蘭學者直言,臺灣與烏克蘭在公民社會備戰的程度上大相逕庭,尤其漢光演習中的民防部分仍像一場「表演」。(路透)
儘管國際社會有「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保衛烏克蘭就是守護臺灣」等口號,但烏克蘭學者直言,臺灣與烏克蘭在公民社會備戰的程度上大相逕庭,尤其漢光演習中的民防部分仍像一場「表演」,臺海一旦發生衝突,臺灣恐等不及美軍伸援。
目前在臺灣擔任訪問學人的烏克蘭國際關係學者狄馬(Dmytro Burtsev)及烏克蘭國家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研究員戈洛德(Vita Golod),4日在美媒「外交家」(The Diplomat)撰文,標題直接點名「臺灣社會還沒準備好因應戰爭」,他們指出烏克蘭社會不論是在心理層面或是實際層面上,都已準備好應對俄羅斯戰爭,但臺灣沒有。
文章寫道,儘管俄烏開戰以來,國際社會經常將臺灣與烏克蘭相比擬,但臺灣忽略了顯而易見的教訓:公民社會必須在衝突發生之前做好應戰準備,尤其烏克蘭社會已準備充分,但臺灣社會沒有。
文章提及臺灣今年的漢光演習時程是以往的2倍,動員逾2萬後備軍人,並且在車站、學校等日常生活場所進行實彈演習,演習也首度涵蓋與平民相關的環節,包括模擬網路攻擊及緊急應變措施,儘管演習規模擴大,但文章認爲臺灣的民防在某種程度上仍是「表演性質」,漢光演習在進行30年後才於今年首度將平民整合進來,即便擴大後備軍人參與,但一般民衆仍多爲旁觀者,而非參與者。
狄馬與戈洛德認爲,這反映了許多臺灣人仍認爲戰爭是難以想像的,尤其臺灣社會多年來的和平與繁榮削弱了急迫感。
這和烏克蘭社會截然不同,因爲烏克蘭人從2021年底就開始接受俄羅斯入侵是無法避免的風險。此外,2014年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半島後,烏克蘭社會就由下而上開始動員,老奶奶們會爲在前線打仗的陌生士兵織襪子,村莊提供食物,志願人士自發組織領土防衛隊及供應鏈。到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時,烏克蘭社會的韌性已經發展成老練的國防網絡,平民準備已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兩人認爲,相較之下臺灣的軍民整合仍相當薄弱,民衆對地緣政治威脅的關心相對較低,許多年輕人對國安議題的討論漠不關心,儘管臺灣政府已着手處理這層落差,但規模仍不足,且仍處於試驗階段,缺乏明確方向,就連軍隊將兵役從4個月延長至1年,也被視爲是被動應對,而非顛覆性改革。
文章也比較中國大陸社會與臺灣社會的差異,指出北京透過愛國教育、意識形態約束及社會控制,培養出能在衝突中支持國家的民衆;臺灣社會則持續去政治化、去軍事化,希望透過外國結盟來施展威懾力。
文章強調安全保障並非安全戰略,指出烏克蘭從過去失敗經驗汲取教訓—面臨入侵時,國際支持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內部韌性,支援仍會不足。
學者警告,臺灣的防禦態勢倚賴美國支持,但在面臨危機時,外部支持可能被延後,或因法律模糊地帶、政治分歧或擔憂與中國衝突升溫而受到限制;此外,臺灣也必須展現出已準備好抵抗,來獲得美軍援助,因爲美國不會拯救不願爲自己作戰的人;除此之外,美國可能也需要一些時間來強硬迴應,但臺灣可能沒有足夠時間,因爲北京可能以快速、壓倒性策略奪取臺灣,屆時臺灣可能只有幾小時因應,若屆時民衆沒有動員起來,進口再多的硬體設備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