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如烏克蘭!美媒: 漢光演習像表演 恐等不到美國出手相助

臺灣軍方於7月10日於新竹進行漢光實彈演習。歐新社

美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4日以「臺灣民間社會尚未做好戰爭準備」爲題的專文指出,國際社會常將臺灣與烏克蘭相提並論,但一項明顯差異是:臺灣民間社會在心理與制度層面皆尚未做好戰爭準備。儘管漢光演習擴大規模、納入平民演練,整體民防仍偏向表演性質,且防衛結構過度倚賴「臺灣關係法」下的美援保障,一旦爆發衝突,恐難及時獲得實質支援。

儘管漢光演習擴大規模、納入平民演練,臺灣民防仍顯得零散且偏向表演性質。2025年以前,漢光演習從未系統性納入一般民衆。即便後備訓練擴充,民衆多半仍是觀衆而非參與者。

這反映出更根本的問題:許多臺灣人仍難以想像戰爭。多年和平與繁榮削弱了危機感,相較於烏克蘭人在2021年就已接受入侵風險可能成真,臺灣社會與戰爭仍保持心理距離。在臺灣,國族認同多半建構於文化與生活方式,而非攸關存亡的政治意志。

烏克蘭則大不相同。自2014年克里米亞被併吞後,社會自發動員:老人編織軍用物資、鄉村捐糧、志工組成防衛部隊與物資網絡。至2022年俄軍全面入侵時,這套民間韌性早已深化爲全民防衛體系。烏克蘭人的國家認同即意味着主權、民主與抗拒帝國壓迫。

反觀臺灣,軍民融合依舊薄弱。國安議題大多由官方掌握,青年普遍對地緣風險漠不關心。儘管政府近年開始補強民防,但進展處於「嬰兒學步」而且方向模糊。

與此同時,中國社會早已在國家主導下持續備戰,透過愛國教育、意識形態灌輸與社會控制,培養出願爲國效命的民衆。相較之下,臺灣社會長年去政治化、去軍事化,倚賴外交與同盟嚇阻,此一落差恐將在戰時造成災難性後果。

文中指出,安全承諾不等同安全策略,烏克蘭已從1994年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汲取這項教訓。戰爭爆發時,國際支援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內部韌性,仍難以抵禦侵略。

臺灣當前的防衛架構過度倚賴「臺灣關係法」下的美國支持,可是一旦爆發危機,外援可能因法律模糊、政治分歧或對顧慮衝突升級而延遲或受限。此外,美國不會出手援助一個不願爲自身而戰的國家。即便美方介入也需要時間,而現在的臺北可能等不到那時。

更嚴峻的是,北京可能以非戰爭名義發動閃電突襲,比如冠以「隔離」、「維和行動」或「穩定國內任務」之名,藉此阻絕外援並壓制社會反應。屆時,臺北或僅有數小時反應時間,若缺乏已動員的社會,再多軍備也無濟於事。

《外交家》的這篇文章說,即便臺灣近期演習納入平民場景,那些演練多仍爲象徵性展示而非實質訓練。看着車站空包彈射擊,無法真正教會民衆如何應變。若不將這些動作擴展爲全國性民間動員戰略,臺灣將持續暴露在風險之中。

雖然臺烏情勢各異,但教訓明確:戰爭未必會發生,卻不能排除。在習近平治下,「統一」與「民族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核心目標,臺灣必須做好準備。

▪整理包/臺灣20%關稅排「後段班」 一表看各國稅率排名 ▪整理包/臺灣關稅出爐!20%高於日韓 川普關稅新舊稅率總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