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可怕的,就是不斷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的能量

作者:主創團·楓子

有句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社會學家沈奕斐在做了很多研究後卻發現:

不幸的家庭雖說各有各的不幸,但這些不幸都有一個內核——在小事上充滿內耗。

孩子吃了一點垃圾食品,父母就憂心忡忡,彷彿孩子的健康受到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孩子摔壞了一個水杯,父母就可着勁地指責,好像有多麼不可原諒;

孩子考試成績不太好,父母就唉聲嘆氣,似乎孩子未來就只能去掃大街……

這種消耗,就像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悄無聲息地摧毀着孩子的活力和能量。

殊不知,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有一個善於製造內耗的人。

作爲父母,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便是對孩子最好的託舉。

別在小事上過度糾錯

博主@神奇媽媽木小暖分享過一段經歷:

聚會時,朋友跟她抱怨說,自己14歲的兒子性格有很大的問題:做事畏首畏尾,沒有一點主見。

博主剛想深入瞭解原因,孩子就打完球回來了。

只見他一坐下來拿起冰檸檬水喝,朋友見狀就連忙大喊:

“說多少次了,出汗後不能喝涼的,你怎麼就是記不住?”

吃飯的過程中,朋友更是一直在小事上挑毛病,糾正孩子:

一會兒說孩子坐姿不端正;一會兒說孩子只顧埋頭吃飯,沒有禮貌;一會兒又嫌棄孩子這麼大了,夾菜還能掉……

好像無論兒子做什麼,都是不對的。

肉眼可見的,兒子就像一個逐漸泄氣的氣球,臉色難看,動作倉促,整個人都蔫了下去。

博主恍然大悟,一個總是被糾錯、被否定的孩子,怎麼可能變得自信大方有主見?

可身邊有太多這樣的父母,孩子日常小事稍有瑕疵,便立刻開啓糾錯模式。

他們自以爲爲了孩子好,殊不知,這種高頻打斷和精準打擊式的糾正,就像一把鈍刀子,一點點割裂孩子的自信心和探索欲。

真正的愛,不是消耗,而是賦能。

孩子打翻牛奶,別急着罵,教他如何清掃即可;

孩子挑食,別太計較,我們自己尚且有不愛吃的東西;

孩子忘戴紅領巾,別反覆說教,孩子吃一塹自會長一智。

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是在不斷試錯和摸索中走向成熟的。

父母有不計較小錯誤的大度,孩子才能在不斷試錯和摸索中學會自我修正、自我完善。

別在小事上過於擔心

心理專家陳默曾講過一個案例。

有一個二年級的孩子,不肯吃學校的飯,每天都要帶餅乾零食去學校,媽媽很焦慮卻又無可奈何。

陳默與媽媽交流後很快發現,孩子的問題,是媽媽投射的結果。

孩子感受到了媽媽的焦慮,這種過度的關注讓孩子感到壓力山大,慢慢地,孩子就什麼都不願意吃了。

對此,陳默老師說:“一個母親在哪件事上對孩子的心很重很重,孩子早晚在這件事上會有麻煩出來。”

是啊,在小事上過度擔心,哪怕是善意的提醒,傳遞給孩子的,都是負面的暗示。

“別吃太快,小心嗆到了。”

“杯子拿穩了,不要像上次一樣又弄灑了!”

“你小心一點啊,千萬別弄到衣服上。”

這些話在孩子聽來就是:你不行、你需要提醒、你總是搞砸事情。

在心理學的“暗示效應”下,孩子只會慢慢變成爲父母口中糟糕的樣子。

擔心是詛咒,相信是祝福。

所以今天起,父母不妨放下焦慮,鬆弛一點,用你的正能量去相信,去期待,去看見美好。

視角變了,心態也會隨着變化,孩子會在你舒展的眉宇間,感受自己的力量,去確信:我真的行!

別在小事上過多催促

主持人李小萌曾自曝,因爲女兒的拖延症,她一生氣,就口不擇言地說:

“我不要做你的媽媽啦,再去找一個更年輕、更漂亮、更耐心的媽媽吧。”

這句話像一把鋒利的刀,傷透了女兒的心,女兒說:“媽媽說這個話的時候,(我的)心在流血……”

李小萌當時無比懊悔,卻又拿女兒沒辦法。

可說實話,哪個父母沒有被孩子的磨蹭逼瘋呢?

起牀、吃飯、洗漱、睡覺、寫作業……做什麼都要人催。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孩子學綁鞋帶,急得哭出了聲,才恍然明白:

孩子的磨蹭,可能是因爲能力不足,孩子的墨跡,可能是天生的性格問題。

我們的催促,卻像一根鞭子,抽打着孩子,讓他們感到時間緊、壓力大,爲了趕速度,他們容易陷入焦慮和緊張中。

所以,要是孩子只是在寫字、吃飯、穿衣服等小事上磨蹭,父母不妨閉上嘴,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

不要把孩子當兔子攆,而把孩子當蝸牛養。

理解孩子的節奏:要知道,我們走一步,孩子要走兩三步,所以耐心點,給他多一點時間。

把催促變成引導:比如孩子總是上學遲到,我們可以和孩子制定早起時間表,規劃好穿衣、洗漱、吃早飯的時間,每項都定鬧鐘,提前完成蓋個章,超時則扣一個章,集齊一定數量就允許完成一個小心願。

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晚睡了,就讓他自己去感受第二天的睏意;磨蹭遲到了,就讓孩子自己面對老師。

父母放棄外在的推動,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引導,孩子才能在自己的節奏中成長,慢慢提高速度,養成好習慣。

別在小事上過分指責

臨牀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雙重束縛”。

說的是,不管孩子怎麼做,父母都不滿意,都有理由指責孩子。

孩子不幹活要被罵懶,幹活又要被說笨手笨腳;

不說話就是啞巴,說話了又是頂嘴。

百家講壇主講人趙玉平,就認識這樣一位媽媽,總喜歡問孩子作業寫完沒。

而孩子不論回答“寫完了”還是“沒寫完”,都會被這位媽媽一番訓斥:

“寫完了,那還在沙發上發呆愣神,還不抓緊時間去做做習題,背背單詞!”

“沒寫完,那還不抓緊去寫啊?”

“就這破學習態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動一動,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掙錢,你就這個德性,你對得起誰啊?”

久而久之,孩子便再也受不了了,直接對着她發火:

“問問問,問什麼問?一天到晚就知道問!再問我不寫了,你少管我!”

見兒子大發脾氣,媽媽滿腹委屈,覺得自己爲孩子勞心勞力,孩子卻不知好歹。

殊不知,當孩子無論做什麼,都會迎來一番指責時,那無關緊要的一件件小事,終將成爲“逼瘋”孩子的利刃,讓孩子的身心都備受摧殘。

著名心理學者丹尼爾·J·西格爾說過:“孩子需要被欣賞和珍視。”

所以,父母們不妨把“笨”、“懶”、“豬腦子”等負面詞彙,換成“你很好”、“你真厲害”、“你以後一定很了不起”等正向反饋。

接納和欣賞,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成長得越來越好。

別在小事上過度干涉

一位家庭教育家曾感慨:“現在很多孩子很可悲,雖吃穿不愁,卻連吃穿都做不了主。”

之前就有位網友分享了這樣一幕:

舅媽喊表弟吃蝦,表弟一口拒絕了。

舅媽強調“是蝦啊,剛煮出來的”,表弟還是說不吃。

舅媽卻自顧自地說:“你就是想要我給你剝吧?”說着,直接坐到他旁邊,開始剝蝦。

表弟一下崩潰了,大喊“我不吃啊”。

可舅媽依然沒停下手中的動作,剝完第一個蝦就放在了他盤子裡,並催促他快吃。

網友看不下去,勸舅媽“他不想吃你就自己吃啊”,結果,舅媽直接給他夾了兩個蝦,催網友也快吃。

這位媽媽,是多少父母的縮影:

孩子吃什麼,喝什麼,玩什麼,去哪裡,都要強勢干涉。

可他們忘了,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提線木偶,而是終將獨自翱翔的雄鷹。

如果他們從小連小事都不能自己做主,長大後,又如何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呢?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放手,讓他們嘗試想嘗試的事情,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長得更好。”

放手和信任,是一生需要學習的課題之一。

讓孩子主導自己的生活,讓他擁有自由成長的空間,孩子才能成長爲大寫獨立的“人”。

都說家是承載溫暖的安樂窩,可一旦充斥着指責、否定、忽視,它就成了製造傷痛的煉獄。

就像作家德賽萊所說:“容忍和體貼,沒有這兩件東西,家庭還成什麼家庭呢?”

好的養育,應該是一場充滿溫度的生命滋養。

所以,當你想要開口說孩子時,不妨問問自己:

我這樣說,是在傳遞愛與理解,還是在製造隔閡與傷害?

我這樣做,是出於孩子的成長需要,還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多自省自查,就能給孩子少帶去傷害;當我們多看見,多關注孩子,就能給孩子多帶去能量和溫暖。

點個“在看”,願我們都能爲孩子營造一個和善、自由、鬆弛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