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外賣大戰硝煙四起,市場競爭要規範更要包容
硝煙四起的外賣大戰,在反內卷的大背景下格外引人關注。
7月5日夜間,淘寶閃購、美團掀起了外賣大戰,大量外賣紅包如雨後春筍般撒落,部分外賣甚至可以“零元購”。
這場事關“即時零售+電商+豐盈流量入口”的決戰,各參與主體都在大戰中獲得了福利的精進,消費者獲得了消費者剩餘,平臺企業提升了數字資產價值和供應鏈整合能力,商家有了更多外賣平臺可供選擇,騎手則獲得了更多業務和選擇機會。
方興未艾的外賣補貼大戰,各大平臺爭奪的是即時配送、新零售業務等的流量入口,儘管補貼本質是一場變相價格戰,但這背後較量的是各大平臺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和數字資產的貼現能力等,可看作是國內市場在消費交易環節的一場系統性的競相升級。支撐各大平臺發出競爭性補貼的是,平臺複雜多元的盈利渠道和能力,以及多元化的商業場景,即補貼在商業上可看作是平臺運營模式的內部轉移定價。
當前國內正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而外賣大戰正用鮮活具象事件,爲人們提供如何辨識正常商業競爭與“內卷式”惡性競爭的區別,從而有助於避免誤判誤傷。
最近市場監管總局彙總整理的6起經典反內卷式競爭案例,描述性定義了何爲內卷式競爭。這些案例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存在違法違規和侵權現象,要麼是直接侵權,要麼是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實例便於人們理性分辨和量化定義,“內卷式”競爭是存在受損者和侵權行爲的不正當競爭行爲,而正常的市場競爭則不存在受損者和侵權行爲。
當然,要有效保護正常市場競爭,需要在包容競爭的基礎上,規範其競爭行爲,防範各大競爭主體用不正當競爭行爲參與市場競爭,如要實時監控其是否出現變相的二選一行爲,以及警惕跨平臺翹單等背信棄義的侵權行爲等。
這就需要市場監管部門始終拿起反不正當競爭法來度量各種商業行爲,並基於經濟社會成本最小化的法經濟學原則,低成本高效率地分配參與各方的責權利關係,形成監管他律與市場自律自治的相互助推效應,有效降低不正當競爭行爲的發現成本。
同時,包容和保護正常的市場競爭,還需明晰反內卷的權力介入程序和認定標準,儘可能避免干涉正常的市場競爭行爲,在監管上嚴格杜絕以管代治、以罰代管等監管上的偷工減料行爲,防範任何形式的有償執法、功利執法等行爲。
爲此,監管部門要介入市場競爭行爲規範過程,必須明晰介入的前提是需有具體的受損者和存在具體的侵權行爲等,且適度遵循不告不理的無事不擾原則。
此外,包容正常市場競爭和反內卷,需構建有效的矯正機制和事後補償機制。這樣有利於在執法程序和行爲標準認定上,提高監管被俘獲的成本,防範可能的有償執法、功利執法等行爲。
正常的市場競爭是市場高度自治下的一種自然博弈狀態。因此,保護和包容市場正常競爭行爲、反內卷,還要清理各種對市場進行扭曲激勵的政策和制度,強化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等的執法力度,完善市場公共治理等。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要避免正常的市場競爭蛻變爲不正當競爭,需要強化的是監管的市場公共治理能力,需要的是權力的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唯有如此,正常的市場競爭才能獲得蓬勃生長機會,反內卷才能達成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