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機器人競技真實世界,敢爲天下先加速

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馬,開啓了AI下半場的競技按鈕。

19日,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開跑,吸引了20支人形機器人賽隊和12000名人類選手同臺亮技。約21公里的賽程,橫跨多種複雜地形,對參賽機器人續航能耗和散熱能力,環境感知與步態、關節結構與諧波減速器,及運動算法等,都是一種多多益善的考驗和試錯。

雖然不少機器人尚需在人類支持下才能完賽,各種意外狀況也時有發生,不過,這仍是AI在真實世界邁出的一大步,是AI Agent感知和響應真實世界的一次意義非凡的試錯。畢竟,機器人露拙越多,進化、迭代速度就越快,人們打開未來之門的時間也越近。

自ChatGPT以來,人們已在預訓練模型中經歷兩年多開拓,用Transformer等開發了大量驚豔的大語言模型,極大降低了信息和知識的獲取、傳播和交互成本,快速便捷地增強了人們的認知水平。

越來越聰明、成本越來越低的大語言模型,還主要是人類在認知領域的助推力,這種認知力與人類世界的連接還主要在語言、音頻視頻等多模態等方面,目前與真實物理世界的連接最具突破口的是智駕。

人們期待AI更深入地進入日常生活,機器人馬拉松恰恰進一步讓人們感知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也看到了希望。

相比AI上半場的競技集中在構建新模型和方法,科技人員躬行於大語言模型預訓練,數據與計算的規模化等,AI下半場的角力將是強化學習(RL),人們更加關注環境感知和先驗應用。因爲AI上半場積累的大語言模型思考的力量,要改變世界,必須要真正感知真實的物理場景,將思考轉化成AI在物理世界的有規劃行動。

同樣,如果大語言模型缺乏場景臨界條件提供的約束集,無法將思考與行動關聯,RL先驗與RL環境的功能缺乏,那麼諸如GPT等將難以真正徹底克服高幻覺率。唯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AI才能真正孕育出類人智慧,真實體會到行動的邊界和思想的邊界就是語言的邊界,實踐智慧是剋制高幻覺空想的最有效的方案,人如此,AI亦如此。

機器人馬拉松是人們推進AI進步的一個值得肯定的試錯。當然,包容試錯並不能等同於容忍炒作者,如何將創新者與攪局者區分開來,避免攪局者佔用更多創新資源,需護航的是市場的自利博弈,鼓勵每個人做好自己認知範圍之內的事,讓包括科技在內的邊界突破,交付給敢闖敢幹的專業人士,及具有較大風險可承載能力的冒險家。唯有如此才能在未知探索中少一些噪聲。

當然,人們對智能機器人的認知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以這次機器人馬拉松爲例,北京經開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比賽尚屬全球首次,沒有現成經驗、數據可供參考,所以賽事保障、選手參賽都面臨不少挑戰。最後這場機器人馬拉松得以亮相,深刻反映了相關舉辦部門頂着各種壓力,真正將未來已來交予市場來評判。

人形機器人是AI應用集大成者,其將深刻改變全球經濟生態和競爭生態。當前中國在機器人硬件方面的優勢相當突出,在訓練人形機器人四肢協同等“小腦”方面,具有突出的工藝和製造優勢。中國要有效切入到機器人大生態,就需通過制度和法律約束,向全世界發出堅定的允諾:中國是智能機器人生態中最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機器人馬拉松按下了AI下半場的按鈕,宣告進入實踐出真知的物理世界試錯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科研人員和企業家走在了敢爲天下先的前沿,對這些創新探索者最好的支持就是有求必應、無事不擾,要相信科研工作者和企業家知道科技邊界的突破口在哪裡,如何組織市場力量突破科技邊界,政府提供發展的制度和法治保障,才能真正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