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共決 增病友治療意願
「不是病情更嚴重的人,纔要打針嗎?」、「打了針劑多久不用打?」、「藥效留在體內這麼久,會不會洗腎啊?」這是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遇到精神病人及家屬對長效針劑的困惑,尤其是第一年要說服病人開始接受長效針劑時,病人及家屬的問題落落長。
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在臨牀上也遇到很多家屬認爲,打針就是表示病情更加嚴重,但醫療團隊會與家屬溝通,在打長效針劑後,就不用一直盯病人吃藥,可以改善病人與家屬間的家庭關係。
這也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王明鈺心有所感,她說病人及早接受長效針劑治療,確實可以改善家庭關係,但少用的原因,在於大家對疾病、藥物的衛教不夠。
若有好的溝通模式,進行醫病共決模式(SDM),就能增加長效針劑的施打率。而SDM執行相當好的醫院,就是臺北馬偕。該院曾經針對新病人調查,八成可接受口服及注射針劑,其中五成患者只想打長效針。
臺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醫院二○二○年實施SDM,詳細告知病情後,用藥決定權回到病人自主,病人使用長效針劑的比例,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病人施打率約百分之五十五比百分之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