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曝乳癌治療趨勢 慢性病化、與病共存不是夢
▲癌症希望基金會學習營現場,醫師與病友面對面交流氣氛溫馨。(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記者遊瓊華/臺中報導
50歲的惠惠(化名)笑着說出這句話,語氣輕柔卻篤定。誰能想到,眼前這位頂着俐落短髮、臉上總是掛着笑容的女子,兩年間先後挺過乳癌與腦轉移,如今仍背起行囊,踏上環遊世界的旅程,用愛與勇氣陪自己走完每一段路。
惠惠在2021年12月確診第3期HER2乳癌。治療初期,她主動剃光頭髮,透過醫院假髮服務維持自信。她笑說:「頭髮會再長出來,但信心不能斷。」兩年後,癌細胞轉移腦部,她卻沒被擊倒,反而更堅定要活出精彩。
她報名旅行團、和朋友登山、打高爾夫、笑着自拍。「我不想讓人生只剩病房的味道。」惠惠說,感謝臺中慈濟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林金瑤與醫療團隊的支持,讓她能穩穩地走、快樂地活。她與丈夫甚至約定「愛的密語」未來若走到安寧階段,只要聽見那個暗號,兩人都會懂「我愛你」。這份溫柔的約定,像一盞燈,照亮她每次化療回家的夜。
癌症希望基金會近日舉辦「乳癌治療全方面指南」學習營,邀請病友與三位乳房專科醫師面對面交流,包括臺中慈濟林金瑤主任、臺中榮總洪志強主任、中國附醫廖庭儀醫師,現場氣氛溫暖又真誠。
「乳癌正在轉變成一種慢性病。」廖庭儀醫師指出,隨着新藥與健保給付跟上國際腳步,HER2弱陽性病友也多了治療選項,有機會像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一樣與疾病共存。洪志強主任則鼓勵,該做的都做了,就相信自己已經盡力,心情愉快也能成爲治療的一部分。
林金瑤主任提醒,完成標準治療後仍需依身體狀況調整,「醫療團隊與病人的溝通,纔是長期穩定的關鍵」。現場病友也踊躍發問:「治療中能否小酌放鬆?」洪主任笑回:「偶爾可以,小酌無妨,重點是別讓它變成壞習慣。」另一位病友問:「穩定十年後能否停藥?」林主任指出,臨牀上約十年是用藥上限,但仍須依個人情況評估,應在預防復發與生活品質之間取得平衡。
癌症希望基金會長期陪伴病友,提供從心理諮詢、假髮租借、義乳胸衣指導,到出版乳癌教育刊物、舉辦病友會與康復支持團體等多元服務。他們相信,陪伴不只是一種照顧,更是一種讓人「敢再愛自己的力量」。惠惠說:「我現在的生活很簡單──旅行、運動、看海。沒有什麼比『還能微笑』更幸福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