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男拚到肝癌上身 元兇一路緊咬不放 休養也甩不掉
醫師指出,長期壓力會誘發低度的慢性發炎反應,可能就是癌症、感染、自體免疫疾病、代謝症候羣的起點。(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壓力不只是心理的感受,它會真實地改變身體的生理機制。醫師劉博仁指出,一位男性業務經常應酬、外食,且長期處在高度緊張狀態,後來被診斷出肝癌,切除部分肝臟,雖已暫停工作好好休養,但免疫系統仍因罹癌後的心理壓力無法好好修復,讓男子總是覺得疲累。
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在臉書粉專指出,一位擔任業務的男子,每天在外奔波、應酬、外食,長期處在高度緊張狀態的他,每次測量壓力指數幾乎都是「滿分10分」,後來被診斷出肝癌,接受了肝臟切除手術。手術後,男子決定暫時停下工作,好好休養。
劉博仁指出,男子在休養期間,常常落淚,但不是因爲身體的疼痛,而是對疾病的恐懼、對家庭的愧疚、對未來的茫然。他不理解自己明明已經在休息,爲什麼仍覺得疲累,劉博仁感嘆,這是因爲病患的免疫系統也還在承受壓力。
劉博仁指出,一篇綜論指出,壓力會透過神經、內分泌與免疫三大系統之間的互動,造成全身性反應。短期的壓力,能讓身體進入備戰狀態,免疫反應變得更敏銳,但要是壓力持續太久,就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衡。當壓力變成慢性、無法釋放時,免疫系統會出現「過度抑制」、「過度激動」兩種極端反應,讓腫瘤有機可乘、讓免疫系統誤判敵我導致自體免疫疾病,而這正是該患者面臨的情況,身體不只承受疾病的侵襲,更要面對多年累積的心理重擔,就算術後休養,免疫系統仍需要時間學習「如何重新平靜」。
劉博仁建議,每天給自己短暫的「空白時間」放鬆、每週3到5次有氧運動、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和親友聊天釋放情緒,飲食上攝取多樣化蔬果、足夠蛋白質與健康油脂、顧好腸道平衡,減少加工食品與精製糖,都有助「從壓力中找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