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活就要動!研究證實運動助延命 大腸癌復發率降逾兩成
癌症患者進行運動前,應先諮詢主治醫師,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量身訂做訓練處方。示意圖/ingimage
運動除了有助健康,現在也被證實能改善大腸癌患者的預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本(6)月發表的一項第三期臨牀試驗指出,大腸癌病患在完成術後輔助化療後,若能規律從事有氧運動,可顯著降低癌症復發及死亡風險。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日前在臉書粉專表示,研究分析約500位第三期大腸癌患者的運動介入成效,發現與未運動者相比,有運動習慣者的複發率下降28%,死亡率則下降達37%。這是目前首度以臨牀實證方式確認,運動可延長「無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與「總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根據研究設計,患者需在六個月內,每週進行相當於10 MET小時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並在未來兩年半內持續執行。推薦項目包括「每週快走3至4次,每次45至60分鐘」,或進行慢跑,「每次25至30分鐘」。
不過研究團隊也提醒,運動雖有正向影響,但並非完全無風險。在受試者中,有18.5%出現與肌肉骨骼相關的不良反應,其中8例與運動直接相關。因此,研究人員建議,癌症患者進行運動前,應先諮詢主治醫師、物理治療師或具專業資格的運動指導員,依據個人身體狀況量身訂做訓練處方。
爲提升運動效益並降低風險,醫界建議病患應遵守以下四項原則:
1.循序漸進:切勿操之過急,運動強度和時間應逐步增加。
2.觀察身體反應:若出現心悸、嚴重疲勞或不適,應立即停止
3.注意免疫力低下時期:化療期間免疫力低時,應選擇室內運動
4.依症狀調整訓練:如骨轉移、淋巴水腫或神經病變等特殊狀況,應避開過度負重或高風險活動
研究團隊強調,運動不僅是輔助治療,更應視爲癌後生活的重要一環,「對多數患者而言,運動是副作用極低、效益可觀的良藥,但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能持續進行的方式。」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一個月!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