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辭世/為諾貝爾獎排序 與李政道決裂半世紀

楊振寧2021年的照片,他於今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新華社)

楊振寧從小就展現他驚人的記憶力和天賦,4歲能認識3000多個漢字,升入初中展露數學天分,初二時替高年級學長做代數與幾何,有一天他對獲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的父親楊武之說:「我長大了要爭取得諾貝爾獎」。

1938年16歲的楊振寧以同等學力考取西南聯合大學理學院,展開他對物理知識的追求。他在西南聯大與清華碩士時的成績十分優異,1944年考取公費留學考,是當年全國物理組唯一錄取的留美學生。

他坐輪船到美國時被安排在最下層的甲板,不僅空氣悶熱味道刺鼻,美國士兵還不時對船上中國人態度輕蔑帶着侮辱的語調,他暗自許下要努力讀書報效國家。

楊振寧在美國很快拿到博士學位,從芝加哥大學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從一名年輕的中國留學生成爲世界頂級的物理學家,他是「氫彈之父」泰勒(Edward Teller)的學生,還一度被奧本海默(Julius Oppenheimer)推薦當接班人。

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說,天才的楊振寧並沒有傲慢的架子,且待人體貼。有一次他與妻子搭楊振寧的車,楊振寧匆忙下車,還幫妻子開車門。

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拿下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可惜因學術認知不同等原因而分道揚鑣。

楊振寧曾引用蘇東坡與其弟詩「與君世世爲兄弟,又結來生不了因」,來表達他對蘇軾兄弟情誼的羨慕,他說:「很遺憾,我和李政道沒能做到這點。」

2003年7月李政道曾公開發表一封信,「我和楊振寧的分裂,無疑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很大的悲劇,但它是事實,無法迴避迴避同時對真相作了公開說明,「我和楊振寧爭論的主要焦點是:在1956年我們合作發表,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論文中,有關宇稱不守恆的思想突破是誰首先提出來的。」

2009年12月10日,李政道助手季承傳寫「李政道傳」,書中披露李政道與楊振寧決裂半世紀的學術恩怨內幕:名字排序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