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辭世 享嵩壽103歲

楊振寧(右)與李政道(左)合作,於1956年提出「宇稱不守恆」的物理原理,震撼全球,隔年雙雙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本報資料照片)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18日辭世,享嵩壽103歲。身爲首位獲頒諾貝爾獎的華人,195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2屆院士的楊振寧,與臺灣學術界淵源深厚,並多次來臺參加院士會議。中研院也透過聲明表達對楊振寧的追念,強調他畢生致力科學研究與教育工作,卓越的學術成就與治學精神,將永遠受世人緬懷,足爲後人典範。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1944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隔年便以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赴美,在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後留校任職,之後轉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66年起執教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並創建理論物理研究所。

楊振寧爲理論物理學家,專長爲統計力學與粒子物理等領域,與美國物理學家米爾斯於1954年共同提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被視爲現代理論物理基礎。在他的學術生涯中,最爲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與物理學家李政道合作,兩人於1956年提出「宇稱不守恆」的物理原理,震撼全球,隔年雙雙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爲華人首度摘下諾獎的歷史紀錄。不過兩人後來決裂,迄今依舊是學界熱議話題之一。

除學術成就,外界亦關注其國籍變動。楊振寧獲諾貝爾獎時持中華民國國籍,後因長年旅美取得美國籍,2015年再放棄美國與中華民國國籍,獲中國大陸籍。不過他與臺灣學界交流密切,1986年首度以院士身分來臺,此後歷次院士會議多能見其身影。楊振寧最後一次來臺公開行程爲2015年獲臺大頒授名譽博士,並以「美與物理學」爲題演講,與百名學子對談。當時論及兩岸學生差異時,他曾說,貧困環境激發上進心,點出臺生仍有努力空間。

論及楊振寧的研究與爲人,臺師大物理系教授高賢忠談到,外界普遍認爲「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多出於楊振寧思考,他爲人謙和,仍與同事一起掛名,但這項貢獻被認爲足以再獲一座諾貝爾獎。高賢忠盛讚楊振寧文字精煉、講學清晰,楊推崇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文章「秋水文章不染塵」,他認爲楊亦具同樣文采。

中研院表示,楊振寧與臺灣學術界交流頻繁,多次到訪臺灣進行學術交流,對臺灣物理學發展影響深遠。他畢生致力於科學研究與教育工作,其卓越的學術成就與治學精神,將永遠受世人緬懷,足爲後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