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辭世/愛因斯坦等級 學界:他值得再獲諾貝爾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研院士楊振寧辭世,不少科學界人士認爲,楊振寧是愛因斯坦等級的科學家,尤其是「楊—米爾斯理論」,就像愛因斯坦「相對論」一樣,從根本上改變對物理的理解,早值得再獲一座諾貝爾獎。

與楊振寧交情甚篤、曾爲他寫傳的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江才健指出,楊振寧其實覺得各界不應太在乎得獎一事,還曾說自己這生最重要的貢獻是打破中國人過去覺得不如人的心理,認爲這比他個人得獎重要。

中研院物理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張元翰,從學生時代就很景仰楊振寧。他表示,楊振寧衆多重要貢獻中有兩件最關鍵,首先是楊與李政道一起發展的「宇稱不守恆理論」,該理論指出物理世界中左旋與右旋的行爲其實不同,顛覆過往科學家對於對稱性的認知,讓楊、李贏得諾貝爾獎。

張元翰說,楊振寧對後世影響更大的是「楊—米爾斯理論」。該理論除歸納大自然如何建構各種作用力,更奠定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基礎,讓物理研究只要找出大自然根據哪些對稱性運作,就可套用規則建構出基本理論。在他看來,這與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相比毫不遜色,「這是愛因斯坦等級的貢獻。」

張元翰表示,這樣的發現比較抽象,但是很基礎、很根本,就像愛因斯坦也以最根本的觀念影響物理界,而非只是某個小方向突破一點點。這也讓楊振寧在當代科學家中足以名列前茅。

江才健說,早在楊振寧九○年代得富蘭克林研究所鮑爾科學成就獎時,該獎評價就說楊最重要的理論是「楊—米爾斯理論」,認爲此理論等同十九世紀馬克士威的電磁理論、廿世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至於楊振寧爲何沒再以該理論獲獎?江才健表示,是因諾獎後來規範改變,不再給同個領域給同一人兩次獎。

臺師大物理系教授高賢忠說,一般公認「楊—米爾斯理論」的兩位科學家中,以楊振寧貢獻較大,而楊雖未再獲獎,但後世有兩個諾貝爾獎都奠基於此理論。

然而楊振寧對獲獎與否沒那麼看重,江才健說,楊振寧更難得的是在生命最後三年,認爲榮耀不重要外,還說人的生命也許也不這麼重要,顯示已超越一切,令自己很感佩。他也感佩楊振寧就像楊最喜歡的四個字「寧拙勿巧」一樣,待人真誠隨和,對不同階層人士都很尊重,張元翰也贊楊振寧溫文儒雅,對後輩都和顏悅色。

中研院昨天也發佈辭世稿,指楊振寧爲國際知名物理學巨擘,於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量子場論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深具開創性貢獻。楊振寧多次到訪臺灣進行學術交流,對臺灣物理學發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