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緊盯三大態樣背後有玄機 嚴格限制國外借款結購臺幣
央行緊盯三大態樣背後有玄機,嚴格限制國外借款結購臺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短短三天的金檢,央行火速發佈金檢結果,警告意味濃厚,也突顯央行透過場外監理和實地金檢力圖守穩臺幣匯價30元的決心;央行在短短三天之內,主要先抽檢知名的大型外資保管銀行,也火速對三大態樣示警,尤其央行已盯上「國外借款」匯入換成新臺幣,要求外幣借款應以外幣保留使用爲原則,若有新臺幣需求,宜有實際新臺幣用途再進行。
此外,央行也指出,透過近日的場外監理和實地金檢雙管齊下,發現二種違規情況,一是透過場外監理,發現部分外資匯入資金未即時運用於投資國內證券,而停泊於新臺幣活期存款帳戶。而赴銀行實地查覈之後,亦發現有企業或個人以國外借款名義匯入資金結售爲新臺幣,但經查並無實際新臺幣資金用途。
因此,央行作出三大態樣的示警,包括:
對於遠匯業務管理,據央行認定,遠匯的正當性在於避險交易,倘若避險期間已超過出貨時間、付款期限,就有炒匯之嫌,即使是展期,也必須和廠商的出貨時間調整相符,更不用說沒有實質的出貨量,但卻有遠匯交易發生,央行要求必須「確定有訂單成交」,再來作遠匯避險,沒有事先作的道理。
此外,臺股交割時間是T+2,央行也不希望發生「先匯款、再買股」的情況,官員指出,等買完股票再來匯款都還來得及,不需要事先匯款,更不用說錢進來等了好幾天、一週都不進場。
而央行此次最新盯上的「國外借款」,匯銀人士指出,以往央行不會特別要求這塊,可見得央行力守30大關,現在要防堵該管道。匯銀人士也認爲,一般而言出口商爲了自然避險,國外借款一定會留在國外使用,很少匯回臺灣結購爲臺幣,若有這種跡象,又不進股市,可說形跡可疑,所以才被央行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