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和「壓力顆粒」凝聚有關 醫:芭樂、藍莓可逼癌細胞「散會」

▲最新研究揭示罹癌和「壓力顆粒」凝結不散有關,醫師建議攝取芭樂、藍莓、綠花椰菜等蔬果可改善。(圖/Unsplash)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藝人顏正國罹患肺癌過世,許多民衆關心如何預防,也擔心有人明明沒抽菸,爲何會罹癌?對此,臺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今於臉書分享,癌症也可能是身體、心理長期承受壓力引起,因爲人體中有「壓力顆粒」,面對壓力會凝聚,但抗壓太久,壓力顆粒無法「散會」,結果反成爲癌細胞的窩。

張家銘寫道,今年發表於國際知名醫學期刊《Cell Death Discovery》的研究,揭示癌症如何在慢性壓力中逐漸成形。當人面臨壓力時,體內的蛋白、核酸會在細胞內聚集「開會」,協調如何節能與自保,這類聚集體統稱爲「生物分子凝聚體」,其中一種即爲壓力顆粒,是細胞面對壓力時暫停運作、節省能量的防禦機制。

若壓力能及時解除,壓力顆粒會自然散去,但壓力若長期存在,凝聚體無法解散,反而會成爲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藥物攻擊的秘密基地。

張家銘指出,壓力不只是心理壓力,包括睡太少、吃太快、糖分過多、手機滑太晚等,都會使細胞進入「省電模式」,進而形成壓力顆粒,短期是自救,長期卻害細胞走向癌變。

對於該怎樣解放壓力顆粒,張家銘建議,營養方面,抗氧化食物效果顯著,例如芭樂、藍莓、綠花椰菜、薑黃與綠茶等,都有助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混亂,而臺灣人常受空氣污染、吸菸暴露影響,所以每天最好多吃一份蔬果、多喝一杯綠茶,防癌效果更顯著。

此外,癌細胞會利用谷胺酸代謝穩定凝聚體,使自己在惡劣環境下仍能成長,若血糖波動劇烈或胺基酸過多,癌細胞會更強,故平常應三餐穩定,不暴飲暴食,不用甜食補壓力,多選擇原型食物及蛋白質,協助代謝恢復正常,便可有效抗癌。

張家銘也提醒睡眠的重要性。他寫道,睡眠是細胞最重要的「下班時間」,深層睡眠時,自噬機制會清除老舊蛋白與異常凝聚體,若長期熬夜,身體會像「沒人打掃的辦公室」,垃圾持續堆積,最後卡住正常運作,故每天少滑手機、準時睡,防癌效力可能還優於許多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