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血就能揪出阿茲海默症 臺北榮總重大研究準確率達93%
臺北榮總外觀。聯合報系資料照
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迎來重大突破。臺北榮總與南韓漢陽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只需透過簡單的抽幾CC的血檢驗,就能有效篩檢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族羣,早期診斷準確率高達93%,未來僅需花費數千元,即可大幅降低患者進行一次要價7萬元,且侵入性高的正子斷層掃描(PET)檢查。
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傳中玲說,國內65歲以上族羣失智症盛行率8%,也就是說,每12位長輩中,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且65歲以上族羣,每增加5歲,失智症機會就會增加一倍。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路易體氏症等類型,其中阿茲海默氏症爲大宗,佔比高達6至7成。
傳中玲表示,阿茲海默症是種漸進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爲大腦類澱粉蛋白沉積後,引起神經細胞內構成微小管的一種蛋白質「淘蛋白」(Tau)過度磷酸化,進而引起神經纖維糾結、細胞死亡,出現失智症狀。
臺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表示,以往確診阿茲海默症常以臨牀症狀推測,如病人可能覺得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降低等,準確率約爲7成,但最後確診仍需以腦脊髓液檢測或PET掃描,但檢測侵入性高,費用昂貴,限制了普及性。
爲了能夠及早診斷、及早治療,臺北榮總與南韓漢陽大學合作研究,南韓收案170人、臺灣100人,個案包括失智症患者、輕度認知障礙及正常的年長者。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磷酸化滔(tau)蛋白與大腦中類澱粉蛋白沉積具有高度相關性,尤其血漿滔(tau)蛋白217點位在預測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準確度上,更勝於以往使用的181點位。
傳中玲說,經透過血漿模型,研究人員成將受試者分爲低、中、高風險三組,高風險組預測率86%罹患失智症,低風險者97%預測沒有罹病,可見檢測能有效辨識出真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相信該檢測方式不久後就能獲得衛福部食藥署審覈通過,若能納入健保將更爲普及。這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
傳中玲說,未來研究用於臨牀,血液檢測可以取代PET檢測,但這還需要再一點時間,希望民衆發現長輩記憶力退化時,可以及早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臺北榮總今發表與南韓漢陽大學合作研究,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傳中玲(右)說,只需透過簡單的抽幾CC的血進行檢驗,就能有效檢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族羣,早期診斷準確率高達93%。記者沈能元/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