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第二高鐵 多條深圳有關城際...設站及走向曝光!
近日,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公佈東莞松山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批前公示。
這裡展示了東莞松山湖的軌道規劃,松山湖在莞惠城際和廣深鐵路的基礎上,推進中南虎城際和佛穗莞(中軸)城際,預留深莞增城際和常龍城際。
也曝光了這幾條與深圳相關城際的大致走向,從規劃圖可以看到(以下僅爲松山湖規劃中的預測走向,僅供參考,最終各條城際線路的走向和設站情況以官方公佈爲準):
●深莞增城際在松山湖企業總部、光明城站有望設站;
●中南虎城際有望在濱海灣站、松山湖企業總部站等設站;
●廣深第二高鐵有望在深圳機場北站設站,然後規劃在東莞設第二高鐵站,走向廣州天河方向;
●深廣中軸城際,有望在松山湖中心站設站後,拐至龍華方向;
●常龍城際走向從博羅至龍華方向,並未看到設站情況;
●塘廈至龍崗城際的大致走向。
還有關於松山湖的地鐵規劃:2條軌道快線爲1號線、3號線,快速聯繫中心城區、濱海灣新區;2條軌道普線爲5號線、7號線,重點承擔與相鄰鎮街聯繫。
我們也來看看東莞松山湖的其他總規信息:
規劃範圍爲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域,總規劃面積89.78平方公里,其中松山湖園區面積58.03平方公里,生態園面積31.75平方公里。
松山湖位於東莞市中部地區,與大朗、大嶺山、寮步等鎮接壤,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黃金腹地。規劃範圍內植被豐富,生態環境優越。
松山湖總面積89.78平方公里;松山湖園區面積58.03平方公里;生態園面積31.75平方公里。
發展目標:
2025年,初步建立服務區域的公共服務體系和便捷的交通網絡,強化產業的區域引領帶動能力。
2035年,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形成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環境和人文環境。
2050年,建成高品質宜居宜業城區,世界一流科學城。
發展規模:至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45萬人,管理服務人口60萬人。
規劃居住建築總量:1818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40平方米/人。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永久基本農田1.67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6.26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64.18平方公里。
總體空間發展格局:“一軸,三帶、五心、五片區”
一軸中央創新引領軸:集區域聯繫、交通支撐、生態脈絡、公共服務及產業協同發展爲一體的複合創新軸。
三帶區域聯動軸帶:聯動東莞市中心城區、濱海片區和東部兩大片區,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緊密聯繫。
兩軸融入內灣格局中心:形成高品質城市中心及高標準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載體。
五片五大功能板塊:根據用地佈局特徵,明確了松山湖發展的五大功能板塊。
構建創新發展格局,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松山湖園區:
北部高新產業片區、北部現代服務片區、三角地生物醫藥基地、西部企業研發總部區、南部企業研發總部區、大學產學研片區、團泊窪產業片區、金多港研發區。
生態園:
溼地三角洲先進製造片區、生態園東部先進製造片區、生態園北部先進製造片區、文旅產業配套區、科教片區。
其他規劃亮點
引領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都市圈創新網絡的建設:
以科學城爲智力中樞帶動深莞邊界創新協作網的建立。
建設松山湖-中心城區雙城聯動發展走廊,提升城市能級。
依託功能區中央創新引領軸打造東莞中脊,統籌園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