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中國外貿第一城”後 深圳提出“高能級國際貿易樞紐”有何深意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歐雪 深圳報道

去年進出口總值達4.5萬億元,深圳再次成爲“中國外貿第一城”。

展望2025年,深圳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打造高能級國際貿易樞紐,有力有效應對外部衝擊,推動外貿保持良好勢頭穩住位次穩住份額穩住規模,積極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髮現,近五年來,深圳政府工作報告對外貿工作目標的提法各有側重。

2021年聚焦“推動開放體系升級”,2022年提出“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城市”,2023年強調“促進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2024年則着重“推動國際貿易樞紐建設取得新突破”。

不難看出,深圳對外貿的建設愈發聚焦於提升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能級與影響力,從打造中心城市到強化多領域聯動,再到建設高能級樞紐,目標愈發清晰且更具前瞻性。

“高能級”背後有何深意

實際上,“高能級國際貿易樞紐”類似的說法並不是只有深圳提出。

2021年,上海提出在“十四五”時期提升國際貿易中心能級,計劃實現貿易投資規模穩步擴大,資源配置能級逐步提升,開放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消費引領作用日益凸顯,貿易投資環境更加便利等。

今年,浙江省在新春第一會上也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高能級開放強省,多渠道提升全球貿易輻射能級等。

對於深圳來說,今年提出如此目標,有何深意?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副所長王振向記者表示,全球貿易形勢複雜多變,亟需提升外貿的抗風險能力。

他認爲,“高能級”的核心在於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產業鏈整合能力和制度創新引領能力,這不僅能有效應對外部衝擊,還能進一步鞏固深圳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

結合深圳外貿的以往表現來看,王振認爲,深圳打造“高能級國際貿易樞紐”的關鍵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是推動國際貿易方式升級,加快培育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等新業態,對衝傳統貨物貿易風險;二是推動貿易增值能力提升,從“製造出口”向“技術+品牌+服務”輸出轉型,增強深圳產品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話語權;三是推動對外貿易與投資融合發展,支持企業實施全球化和本地化戰略,拓展中間品貿易,構建以深圳爲核心的“中國版”全球供應鏈網絡體系。

“高能級國際貿易樞紐是深圳從‘貿易大市’向‘貿易強市’轉型的一個關鍵路徑。”王振認爲,這既承載了國家的戰略使命,也爲全球產業鏈重構提供了深圳方案。

“穩住”成今年關鍵詞

在2024年,深圳外貿進出口首次突破4萬億元,時隔9年後重返內地外貿城市首位。

在今年的深圳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圳着重突出了2024年外貿領域取得的相關亮點:深圳出臺五外聯動“25條”、穩外貿“24條”、服務貿易“14條”,獲批擴大啓運港退稅政策實施範圍。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9.2%、佔進出口總額54.9%。服務貿易進出口增長7.8%。

還有,深圳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東盟、中東進出口分別增長20.6%、22.3%、16.0%。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家電出口分別增長48.8%、15.4%、20.5%。連續兩年實現新增商貿實體批發零售額和進出口額“雙千億”。

一邊是去年深圳外貿再創新高,一邊是今年外部衝擊不斷。因此,“穩住”成爲今年深圳外貿的關鍵詞。2025年深圳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三穩”目標:穩住位次、穩住份額、穩住規模。

具體來看,2025年深圳計劃擴大優勢產業產品出口規模,加強先進技術設備及關鍵零部件、大宗能源、優質農產品等重點商品進口,高質量建設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持續開拓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東盟、中東、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等。

值得注意的是,從2021年到2025年,深圳政府工作報告中已連續五年提到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在2024年,東盟正式超越中國香港地區,成爲深圳第一大貿易伙伴,深圳對東盟進出口達7515.5億元,增長22.3%。

可以看出,今年東盟作爲深圳貿易伙伴的重要性或將持續增加,其貿易比重也有望進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深圳也已連續五年關注跨境電商領域的發展。跨境電商作爲深圳外貿的新業態,正逐步成爲推動外貿增長的新引擎。今年,深圳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深化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積極拓展中間品貿易、市場採購和海外倉,高水平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