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直擊》長2.5公里數百米深谷被填平 等同1785萬輛砂石車運量
照片前方爲本次水患溢流處,前方延綿常爬2.5公里,就是原本百米深山谷,已被填平。(丁湘泉提供)
花蓮光復水患發生至今四天,第一線數千位軍、消及志工民力頂烈日與全身泥濘忙救災,後端政治人物、不相干民衆則待冷氣房忙着謾罵推諉責任打口水戰,看在災民眼中,何其醜陋。《中時新聞網》透過第一手空拍鏡頭,帶讀者看清堰塞湖及所謂的「壩體」現場,希望能暫時止住口水之爭,先協助災民未來安身立命。
堰塞湖的壩體,真的是就是如同水庫般的壩體?沒看過現場,就是大錯特錯。簡單形容,就是填平數百米深谷後形成的一座山。
馬太鞍溪上游,尚未崩坍前,海拔一千多公尺,屬於高山深谷型溪谷,沿着溪流,深谷都超過300公尺以上。根據空拍圖顯示,今年7月以前,仍保有原始地貌。但7月份微帕颱風外圍環流在山區帶來大量雨勢,造成溪谷兩側大面積崩塌,大量土石將整個溪谷幾乎填平,因此阻斷馬太鞍溪上游。
右方湖面與土壩交界處,爲本次水患溢流處,照片左方爲原本溪谷,長達2.5公里長溪谷已被完全填平。(丁湘泉提供)
透過空拍鏡頭觀看,崩落的土石,並非外界想像的是「一座土石牆」,而是山谷整個被填平後,與兩「側原本的山勢,形成「一大座山」,初步估計土方體積達2億餘立方公尺,長度(厚度)達2.3公里。
簡單轉換成數據,一輛35噸大型砂石車,一車次可運14立方公尺土方。馬太鞍現場土石量,必須要1785萬輛(次)卡車纔可以清運完畢。問題是,當地是高山深谷,沒有任何車輛可以清運。
這不是一座水壩?也不是單純的河道阻塞,而是長達2.5公里厚,數百米深的一座山,如何炸?如何挖?如何引流?看清現場,現場除了直升機,無法到達,未來數十年甚至百年,地貌都可能隨着一旁山勢不斷崩落而發生改變。
光復鄉在當地形成聚落超過數百年曆史,在不可能遷村的狀況下,政府應該積極設想,要如何協助數千位,數代都在此安身立命的民衆,能打造出一個更安全居住環境,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口水與謾罵能否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