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溢堤18死! 2單位「預估災害結果」差很大

▲土石泥流衝入校園,整理相當費時,學生憂心恐無法在連假後正常上課。(圖/鏡週刊提供,下同)

圖、文/鏡週刊

9月23日,強臺樺加沙由臺灣南部鵝鑾鼻海域往西朝中國廣東前進,雖未直接衝擊臺灣本島,但外圍環流夾帶的豐沛雨量,導致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6千多萬噸的洪水傾瀉而下。

首當其衝受害的,正是位於堰塞湖下方的花蓮縣光復鄉市區,這條夾帶泥砂、石塊的兇猛混沌黑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進光復鄉,所經之處的人事物瞬間被吞沒入腹,許多人車因躲避不及,直接淹沒在泥流中,網路上流傳的驚悚畫面,震撼全臺人心。

▲搜救人員徒步將生還民衆背出災區送醫。

這場被喻爲臺灣台風史上罕見的特殊天災,截至29日爲止,已造成18人死亡、6人失聯、107人受傷,財物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來自全臺各地的「鏟子超人」,主動前往花蓮災區,協助災民重整家園。

對於爲何會造成如此重大傷亡的原因,各界議論紛紛,其中有關受災區事前的撤離標準,更是引發諸多討論。本刊調查,此次造成災害的堰塞湖,系今年7月薇帕颱風來襲期間,因馬太鞍溪上游支流崩塌阻塞河道所形成,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7月26日發現後,即成立緊急應變小組,申請空勤總隊派遣直升機進行多次空勘,掌握堰塞湖狀況,並降落壩頂裝設水位計,進行水位追蹤監測。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該堰塞湖天然壩高約2百公尺,壩體體積逾2億立方公尺,最大蓄水量約爲9千1百萬噸,後續由陽明交通大學團隊進行調查監測、危險度及災害風險評估,訂定堰塞湖警戒機制及影響範圍。

這段期間,林保署與農業部至少召開過5次專案會議,邀請土木專家、大學教授集思廣益,討論各種防減災方案及預警機制。由於馬太鞍溪堰塞湖位處偏遠山區深谷,開設溪牀便道需3個月以上,專家評估,就算僅以日常雨量推估,也會在10月初發生溢流,因此開設施工便道根本緩不濟急。

加上壩區土石松軟且邊坡仍崩塌,工程重機具難以穩定施工,施工危險性高,若以埋設炸藥爆破的方式處理,恐因震動引發更大規模崩塌,最後決定先暫時以即時影像及機動檢討預警基準值等強化監測,配合下游河牀疏濬、堤岸加強及開口堤封堵與馬太鞍橋墩補強,加強堰塞湖預警機制。

▲國軍主動前往災區協助,除了救援民衆外,也負責環境消毒工作。

面對樺加沙來襲,9月17日,農業部依報告數據建議花蓮縣府撤離259戶、共697人;2天后,農業部指影響範圍縮小至1百多戶,21日農業部再依數據要求撤離180戶,人數約500人。由於撤離規模一縮再縮,內政部長劉世芳不放心,特地致電前內政部長、防災專家李鴻源請求協助。

李鴻源隨即召集臺大土木團隊重新運算,結果顯示「非常嚴重」。當晚,內政部緊急指示花蓮縣政府將撤離範圍擴大到1800戶、總計8千多人;花蓮縣政府接獲通報後,翌日清晨8時起,陸續透過廣播車、村裡長系統要求該區民衆撤離,但因非屬強制撤離行動,約5千名位民衆選擇「垂直避難」,也就是直接待在家中2、3樓。

但洪災過後,不少受害民衆出面指控,事前根本沒接到縣府的撤離通知,還有村裡廣播系統故障無法使用,否則不會傻傻待在家中等洪流到來。

知情人士指出,此次死傷最嚴重的大同村,不管是在陽明交大或臺大的報告中,都被歸類爲優先撤離區域,可能執行撤離的花蓮縣府忘記面對天災時,要謹守「料敵從嚴」的原則,僅以宣導方式進行,未挨家挨戶勸離,纔會造成悲劇發生。

更多鏡週刊報導圖輯/臺灣最美的風景災後復原馬太鞍封面故事/堰塞湖溢流造成重大死傷 花蓮洪災釀禍真相還原馬太鞍巨災內幕2/堰塞湖溢流釀災後仍藏隱憂 專家示警一狀況建議全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