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珠海 從“敢闖”邁向“善創”
本報記者 賀林平 本報通訊員 鍾 夏
伶仃洋畔,浪潮奔涌。“雲上智城”的算力引擎晝夜不息,現代化海洋牧場築牢“深藍糧倉”,跨境信用合作“無形橋樑”聯通粵港澳大灣區……在廣東珠海,一項項改革創新成果加速落地,改革創新的生動圖景不斷展開。
珠海是我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站在珠海經濟特區建立45年的歷史節點,珠海在深化珠琴澳協同發展、強化珠西區域要素整合能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強基固本改革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打造城市級的系統性改革體系。“我們將繼續推出一批全國首創、極具特區辨識度的改革舉措。”珠海市委書記陳勇表示。
敢闖敢試,打造改革標杆
四十五載特區發展史,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創新史。
從重獎科技人才,到探索“科技副總”“產業教授”等人才使用模式,智力支撐從“引進來”升級爲“用得好”;從“三來一補”工業企業落地,到推動琴澳一體化、做好港珠澳大橋文章,開放維度從“單向引進”拓展爲“融合共贏”………一項項改革實踐,詮釋了“敢闖敢試、敢爲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內涵。
今年4月,珠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研究出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2025年重點改革工作安排》《珠海市關於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見》等文件,100項重點任務清單、34項“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任務、16項具有珠海辨識度的創造型引領型改革,構建起“系統集成、重點突破”的改革框架。
瞄準打造城市級的系統性改革體系,珠海以項目化機制推進,加快打造改革標杆;各區、各部門積極主動爭取打造在行業內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改革品牌,持續擦亮特區改革“金字招牌”。
攻堅破局,敢於啃硬骨頭
站在爬坡過坎、積厚成勢的關鍵節點上,珠海也面臨新的“成長煩惱”。敢於打破條條框框,珠海拿出一份超600項改革任務的實施意見,要求到2029年必須全部完成。
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崛起,是珠海改革攻堅的縮影。通過政府、屬地、企業協同與“四個一”舉措(用海保障“一張圖”、裝備登記“一張證”、養殖保險“一張單”、兩證發放“一級辦”)形成合力,2024年珠海海域養殖產量達4.21萬噸,同比增長67%;2024年深海養殖水體新增68萬立方米,規模翻倍;創建國家級金鯧魚產業集羣,建成廣東省首個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
跨境信用領域的突破同樣亮眼。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務平臺實現三地企業信用互認,打造國際化信用服務超市。
推動農房風貌提升,推動完成存量農房微改造逾萬戶;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打通珠港澳醫保政策堵點;加快城鄉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3年啓動建設學位攻堅項目173個,全部建成後可新增學位14.76萬個……唯有敢於啃硬骨頭,才能讓改革真正成爲發展的“金鑰匙”。
特色突圍,發展新質生產力
圍繞“奮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增長極、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定位,珠海加快改革佈局,因地制宜實現特色突圍。一方面持續深化“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另一方面聚焦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場景創新“三新融合”,打造“雲上智城”、“天空之城”、城市全域應用場景開發等領域集中攻堅,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珠琴澳協同發展持續突破——創新聯合招商機制,深入對接“澳門平臺+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享”發展模式,2024年引進產業項目70多個,註冊資本超10億元。“扭住‘澳門+橫琴’新定位,珠海成爲資源整合的關鍵節點。”參與聯合招商的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代表表示。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創新低空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打造海島新樣板……從常態化推出一批“小切口、大變化”改革,到以更大格局、更寬視野做好“十五五”規劃,珠海出臺一系列舉措護航發展。
四十五載風雨兼程,珠海這座城市正以新一批創造型引領型改革爲筆,書寫經濟特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9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