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創+產業”如何挑大樑?

羊城晚報記者 柳卓楠 張小悅

8月15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在廣州實驗室召開“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系列專題會議(產業科技創新專場)。這是繼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專場、傳統產業“三化”融合發展專場後的又一重要專場會議。

“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是廣東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展戰略。當天會議上,多位院士專家、人大代表、企業家發言,就產業科技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近年來,廣東在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發展上持續用力,成效顯著。記者現場瞭解到,目前,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超7.7萬家,連續9年排名全國第一。在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中,企業牽頭的項目佔比超50%,企業參與的項目佔比超90%。在2024年度廣東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人)中,企業牽頭或參與佔比達63.4%。目前,廣東已形成了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爲引領,24家省實驗室、26家全國重點實驗室、459家省重點實驗室爲支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

廣東省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主任委員劉小毅介紹,廣東正完善以6家國家級、33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爲核心的製造業創新網絡,2024年,全省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6%和10.2%。

研發離不開真金白銀,科技金融精準滴灌企業。廣東推出全國首個“技術研發應用綜合保險”。截至今年6月底,省創新創業基金實現財政資金認繳放大8.75倍,投資項目778個,總金額超320億元,打造全國平臺型引領型創投機構聯盟,簽約金額超700億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生物島實驗室主任徐濤結合廣州實驗室一線攻堅經驗,分享建議看法。他指出,當前廣東正全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生物醫藥作爲戰略性支柱產業,其科技與產業互促雙強的實踐具有典型意義。他建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尖兵突圍”,發揮廣州實驗室“總平臺”“總鏈長”作用,破解生物數據“卡脖子”困境。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以汽車行業爲例提出相關建議。他指出,當前廣東省新能源汽車產量佔比和滲透率大幅提升,但關鍵零部件配套資源略顯不足,尤其算力芯片、車載操作系統、計算平臺等領域自主能力薄弱。爲此,他建議設立攻關專題和精準扶持政策,支持整車企業牽頭,聯合芯片設計與製造企業共建產業內循環,推動芯片從單純產品替代向系統解決方案升級。此外,面向汽車智能化的要求,提前佈局跨域融合高性能芯片、車規級高速光通信芯片等下一代先進芯片。

“新材料產業品類繁多、覆蓋廣泛,既有對傳統材料的升級迭代,更有大量從無到有的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成果,其發展亟需系統性法治保障。”廣東省廣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肖志平建議,加快出臺《廣東省新材料產業發展促進條例》,通過立法強化頂層設計,制定新材料產業攻堅計劃目錄與鼓勵支持目錄,明確重點發展領域、技術攻關方向和扶持政策。

當天會議現場,圍繞院士專家、人大代表、企業家等提出的問題建議,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國資委等政府部門相關負責同志進行了現場迴應。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