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廣東國資向“新”力:靠科技“支點”挑起產業“大梁”
南方財經記者伍素文 實習生徐瑞婉 廣州報道
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的浪潮正奔涌向前,而廣東國資國企正在推動科技和產業融合發展上“打頭陣”。
2024年,廣東省屬企業研發經費投入166.6億元,較2020年增長151.86%,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46%,較2020年上升0.95個百分點。2024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2025年獲第二十五屆中國專利獎1項、優秀獎3項。
“成績單”背後,廣東國資一系列“新打法”值得關注:積極培育創新型國企與創新平臺、突出產學研深度合作、科技金融作用顯著、發力併購重組培育增長“第二曲線”、聚焦生態構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 “科技+資本”驅動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模式愈發明顯。
7月下旬,國務院國資委在京舉辦地方國資委負責人研討班,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強調,國資國企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開啓增長的“第二曲線”,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不斷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謀篇的關鍵節點,站在經濟爬坡過坎、動能轉換的週期調整之中,廣東國企展現出挑大樑、“穩定器”的作用,特別是在科技產業互促雙強中凝聚起“向新力”,爲廣東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有力支撐。
超級工程
俯瞰廣東東江流域,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從東莞橋頭鎮引東江水至深圳水庫,再通過管道輸水至香港,60 年來支撐着“東方明珠”的繁華盛景。
隨着新形勢產生新的運維挑戰,工程技術不斷迎來新升級。2000年,東深供水改造工程開工,實現工程全線自動化監控系統國際領先。今年6月,數字孿生東深供水工程上線投產,以衛星遙感、空中無人機智能巡檢、地面雨量站實時監測、水面無人船實時採樣和工程監控設備建立覆蓋“天、空、地、水、工”立體防線和多模態、多維度的“感知體系”,打造智慧水利水務新範式。
“突破先進製造增長極,打造跨越發展領航標,是落實集團‘製造當家’戰略定位的一個重要依託和抓手。”粵海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白濤說。
看向伶仃洋海域,廣東交通集團在深中通道建設中牽頭研發的沉管隧道等建造成套技術,多項原創技術促進了世界跨海工程技術進步;蒼穹之下,白雲機場T3航站樓加速擴建,將打造真正意義的智慧航空貨站,衝刺600萬噸超級貨運樞紐……以超級工程和重大項目爲科技創新支點,廣東國企在關鍵技術上不斷精進,夯實主業根基。
與此同時,一批先鋒企業向新而行,勇拓技術"無人區",以突破性成果領跑行業。廣新控股集團旗下廣新離子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技術、工藝及裝備一體化的製造能力,突破了超低輪廓高端柔性基材技術瓶頸;省環保集團控股企業華晶科技自主研發的納米銀粉項目,突破電子級超細銀粉製備技術……
聚焦產業和市場需求,一次次極限突破,將開闢出一個個新增長點。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涌現,實際上是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的良性互動。
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創造出新賽道、新機遇,國資科創版圖上,一批創新型企業和平臺也在加速浮現,以新科技、新場景、新需求爲牽引,有望成爲引領產業變革浪潮的創新力量。“我們搭建的柔性複合材料、新型顯示光學膜、工業微生物與生物智造等成果轉化平臺,已經孕育4家原創技術突破種子企業。”廣新控股集團董事長肖志平表示,集團以“拓新工程”項目爲抓手,力爭打造更多新質生產力“廣新火種”,推動產業科技融合發展、互促雙強。
耐心資本
7月18日舉行的2025中國(深圳)獨角獸企業大會,是窺見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未來樣本的一場大會。
會上發佈的《GEI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5》顯示,深圳新增獨角獸企業全國第一,且是大幅增加。深圳獨角獸企業“硬科技”屬性明顯,國資國企成爲獨角獸的重要培育力量。在深圳,除了有政府引導基金的前瞻性佈局,還有深創投、深投控等一批國資創投機構的堅守和陪伴。
“從挖掘源頭、傾注資源到投後跟蹤、關注拐點,我們以長期思維發現併成就偉大企業,以終爲始助力科創企業發展壯大。”深創投相關負責人對南方財經記者說。
時間再往前推,今年以來國有投資機構活躍在多個舞臺,科技金融精準服務科技項目研發與落地,國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仍在升溫。
年初,粵科發佈35號活動現場人潮洶涌。活動聚焦高校特色專業和大灣區重點產業技術需求,推動廣東首批10個“先用後付”項目成功與企業結對,“6基地+1中心”等一批轉化新平臺掛牌,2支高校成果轉化基金簽約落地,實現成果提供方與產業方的有效撮合。
據瞭解,粵科金融集團打造“粵科發佈”產學研招投協同平臺並開展一系列活動,建立了健全常態化科技創新投融資對接機制,推動投資項目與金融資源精準對接。成立兩年以來,已集聚省內外投資項目超4000個,總融資規模超650億元。
今年3月,恆健控股公司與工商銀行等組建總規模 100 億元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首期規模20億元,重點圍繞省內外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領域產業鏈進行投資佈局,爲相關項目提供行業上下游資源以及相關服務賦能,助力加快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
據恆健控股公司介紹,爲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科技產業互促雙強、加快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的部署要求,公司於2023年發起設立了總規模100億元、首期50億元的廣東省創新聯合體基金。現階段,正聯合人工智能領域的頭部企業晶泰科技建設創新聯合體,與壽光蔬菜產業集團合作,推動人工智能與現代種業深度融合,打造智慧農業產業鏈。
在廣東科技產業互促雙強的畫卷中,科技金融正落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國資“耐心資本”靜水流深,向新佈局、堅定陪跑,助力培育產業創新生態。
創新生態
近年,廣東能源集團致力於開發國內單機功率最大35kW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實現國內首個百千瓦級SOFC發電系統集成與應用示範,其項目成果最終成功入選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名單。
“時間緊、任務重、多項技術亟待突破,自立項啓動以來,我們就開啓了一場場與時間賽跑的攻堅戰。” 廣東能源集團相關負責人對南方財經記者表示。在此過程中,項目團隊企業多線並行的開放協同攻關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對重重壓力,廣東能源集團科技研究院、潮州三環、惠州天然氣各司其職相互支持,並立項階段藉助華中科技大學等“外腦”強化需求導向與可行性論證,中期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技術專家開展“問題診斷會”,建立動態監測與風險預警機制;結題驗收邀請權威第三方進行成果性能實證,注重成果轉化評估與經驗沉澱,開展成果申報認定。
據瞭解,廣東能源集團與高校共建研發中心,在低碳智能前沿領域開展16項深度技術攻關;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組建儲能產業創新聯盟、海上風電關鍵技術聯合體等,形成從基礎應用研究到產業化的良性循環生態。
科技領域探索日趨複雜,多方聯合打造創新聯合體,已成廣東國企的必選動作。截至目前,廣東省屬國企共組建了45個創新聯合體,建設了15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和73個省級創新平臺,共參與131個國家級和省級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產出一批原創技術成果。
向外,產學研用金加速“奔赴”,資源互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向內,企業積極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考覈激勵機制、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同步發力,加快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
以廣州數科集團爲例。該集團搶灘佈局數字經濟產業,在多個細分領域實現“從0到1”的突破。一方面強化自身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領域的科技攻關,另一方面積極併購領信數科、賽康智能等公司切入新賽道及加強產業整合,設立及管理平雲產投一號等基金,重點投向空天產業、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新質生產力領域。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新產品轉化率、參與多領域、拓展人才團隊等方式,傾力推動集團創新發展。
廣州數科集團總經理助理、科技管理部部長鄧家青告訴南方財經記者,廣州數科下屬三級企業正充分探索股份制改造,讓技術領軍團隊可以擁有股份,激勵他們改造完儘快做強做大。同時,在一些集團子公司面向研發人員進行超額利潤獎勵分配,項目投標時嘗試風險保證基金,“我們對國家支持的新機制不斷改革嘗試,目前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能有效調動科研團隊活力”。
而在省屬企業中,廣晟控股集團將科技創新指標納入所屬二級企業經營業績考覈,以目標爲導向,激勵企業聚焦主責主業走技術創新路子;廣新控股集團出臺《廣新控股集團拓新工程盡職容敗免責實施辦法(試行)》,詳細列出了十四種適用的盡職容敗免責情形;環保集團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深化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和科研人員收入分配改革……企業裡,鼓勵創新、允許試錯逐漸蔚然成風。
既要“管得住”更要“放得活”。據悉,廣東省國資委在“拓新工程”中積極探索了相應舉措,賦予拓新項目團隊更大自主權,支持拓新項目或企業統籌用好多種中長期激勵措施;對拓新企業或項目設立長週期考覈,合理設定戰略虧損期;對相關拓新企業和項目開展寬容失敗免責的制度設計等,進一步促進動能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