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中美談判 牛步化機率高

大陸副總理何立峰將在瑞士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見圖)進行會談,中美關稅戰出現緩和契機。(路透)

大陸副總理何立峰(見圖)將在瑞士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進行會談,中美關稅戰出現緩和契機。(路透)

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在瑞士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進行會談,中美關稅戰出現緩和契機。臺大政治系教授張登及直言,政府短期對大陸還是會採取脫鉤與去風險化政策,中長期要看到明年美國期中選舉與中美具體談判結果;大陸學者則認爲,中美雙方主要聚焦在關稅問題,不會過多地把涉及臺灣問題放在經貿議題來談。

張登及表示,中美雙方都需要接觸,美方需要穩定經濟與市場,大陸方面也是順應國際社會的期待,但對雙方能否在短期內達成具體協議持保留態度;他認爲,「牛步化」機率相當高。

對於賴清德總統之前高喊「脫中入北」,張登及表示,政府還是會繼續維持對大陸去風險與脫鉤作法,原因除中美談判短期不會有明顯進展,加上國內大罷免氛圍下,如對大陸改採較緩和做法,也與目前政治氛圍背道而馳。他說,政府受到對美國政策預期、國內政治限制產生的慣性下,方向其實很難調整。

張登及指出,中長期就要觀察明年11月的美國期中選舉,如果民主黨形成國會多數並進行嚴厲制衡,讓川普政策出現較大改變,加上中美經貿談判有一定成果的話,就還有調整空間,否則政府應該還是會繼續順應川普政策。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則表示,中美關稅談判應與臺美談判無直接關係,但不少國外資料顯示,臺灣很有可能成爲籌碼或棋子,呼籲政府應表明態度,避免成爲談判標的,影響臺灣權益。

殷乃平指出,大陸與美國都是臺灣重要出口地,經濟部應注意中美談判結果,並評估對臺灣出口商的衝擊與影響,適時調整應對策略;此外,臺商有很多貨品是大陸出口到美國;而在東南亞設點的臺商也可能受到波及,政府需一併照顧。

殷乃平表示,川普多變,也許今天傳出好消息,明天又變成壞消息,很難預測會有怎樣的結果,臺灣只能小心應對。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認爲,這次會談中美將羅列出需要解決的問題,訂下輕重緩急順序,確定談判方向和目標,在雙方牽頭人的認可下,後續再進行分組或專題性的深入交涉談判。

對比兩岸對美談判策略,大陸選擇正面硬剛到底,賴政府則喊「脫中入北」。包承柯指出,因應美國關稅壓力,西班牙總理桑傑士、日中友好議員聯盟代表團先後訪陸,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也出訪東南亞3國,大陸在國際上希望結交更多的朋友,反觀「臺灣的作法相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