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穩定幣創新急需監管,但面臨匿名身份識別、資金流向追蹤等難點
7月3日晚,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成功舉辦第3期復旦大學南土國際金融政策圓桌會,主題爲“跨學科視野下的穩定幣問題”。
復旦大學計算機與智能創新學院教授、數據安全與治理實驗室主任韓偉力在會上指出,穩定幣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資產,融合了加密貨幣的跨境流通效率與法定貨幣的價值穩定性,本質是法幣的數字化映射符號,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實現全流程管理,發行量不受天然限制,區別於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總量約束。
韓偉力表示,穩定幣在當前市場形成法幣質押型、加密資產質押型和算法調節型三類主流模式。法幣質押型以USDT、USDC爲代表,前者因資產透明度不足常受爭議,後者遵循美國監管框架;加密資產質押型如MakerDAO的DAI,以ETH 等虛擬貨幣爲抵押品,抵押率通常超過150%;算法調節型通過智能合約動態調整供需,但2022 年UST脫錨事件暴露了純算法機制的脆弱性。
在監管方面,全球範圍內,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於 2024 年12月31日落地,美國《GENIUS法案》和中國香港《穩定幣條例》也相繼推出,標誌着穩定幣從“野生”發展階段進入“圈養”的合規時代。然而,穩定幣監管仍面臨諸多技術難點,包括區塊鏈上匿名身份識別、資金流向追蹤、交易合規性以及跨鏈跨國協調等問題。
展望未來,穩定幣發展將呈現監管與創新協同、技術融合深化和市場格局重塑三大趨勢。監管與創新協同方面,合規化將推動穩定幣助力實體經濟,在供應鏈金融、跨境貿易結算等領域發揮作用;技術融合深化體現在隱私計算、監管科技等技術與穩定幣管理和經濟的融合度不斷提高;市場格局重塑方面,頭部機構憑藉技術與資本優勢將主導市場,小型發行方面臨較高合規成本。
以下爲發言人實錄(已經發言人審定):
穩定幣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資產,其核心特徵在於融合了加密貨幣的跨境流通效率與法定貨幣的價值穩定性。從技術本質看,穩定幣並非貨幣本身,而是法幣的數字化映射符號,其發行量不受天然限制(區別於比特幣 2100 萬枚的總量約束),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實現“發行 - 流通 - 贖回”的全流程管理。
另外,穩定幣具有法幣的穩定性。穩定幣主要的作用是作爲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以及價值儲存。事實上在交易所裡面,穩定幣的利息蠻高的,有8%左右,超過了美元的儲蓄價值。
穩定幣的發展可追溯至2014年泰達幣(USDT)的誕生,其初衷是解決區塊鏈環境下法幣與加密貨幣的交易壁壘。後面的穩定幣開始利用抵押,有的是美元資產,有的是虛擬幣,例如MakerDAO的DAI就是用虛擬資產做抵押的。
2022年的時候,UST出現了非常重大的“脫錨”事件。脫錨是指美元價值,一個UST原本對應的是一美元,但它在短短几天的時間裡面,錨定價格從一美元變成0.05美元,導致了市場的信心崩盤。
最近,美國和中國香港地區推出了兩部法案:一部是美國《GENIUS法案》、還有香港《穩定幣條例》,引爆了大家的關注。之前,還有歐洲的《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法案),也對穩定幣提出了一個設想。
有了監管,相當於給穩定幣發“準生證”。以前都是“野生”的。這是相當於是“圈養”了。國家主權認可這件事情。主權認可穩定幣的存在,這就給大家帶來了很多豐富想象。
當前市場形成三類主流模式:
法幣質押型(如 USDT、USDC):以美元資產作爲儲備,1:1 錨定法幣價值,其中 USDT 因資產透明度不足常受爭議,而 USDC 遵循美國監管框架;
加密資產質押型(如 MakerDAO 的 DAI):以 ETH(以太坊) 等虛擬貨幣作爲抵押品。通常以太幣或者是加密資產做抵押的話,抵押率要高於150%。也就是一百五十塊錢,可以鑄造出一百塊的穩定幣。這是智能合約可以設置的。
算法調節型:通過智能合約動態調整供需(鑄造 / 燃燒機制),一個符號對應着一美元,如果這個符號對應的是0.99美元的時候。我就從這個符號集抽離一部分。那麼它供應量縮小了,利用供需調節,我把價格拉上去。如果它超過了一美元,比如說1.01美元了,那我就擴大供應量,就把它降下去。中間利用套利機制,就可以確保它可以既有供應,又有抽離。但 2022 年 UST脫錨事件暴露了純算法機制的脆弱性。因爲它碰到了既無法鑄造也無法註銷的場景。當它價格下降的時候,它沒法註銷。當時要註銷的話,取決於另外一條鏈的價格。兩邊價格同步下降,形成了“死亡螺旋”。
如何把穩定幣映射到區塊鏈上?這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因爲大家平時看到的都是一個符號。
以ETH(以太坊)加密貨幣抵押型的穩定幣變成了USDT爲例。
首先,有人在智能合約裡面,存入一個ETH。比如放入ETH。ETH首先要評估價格。到底是美元還是港幣,這個時候就是中心化的過程。計算完畢之後,有一個權利——“鑄造”一部分USDT的內容。它鑄造出來之後,賬戶裡就有這個USDT,可以進入流通。在交易所裡,穩定幣去可以比特幣、可以買以太幣、或者Solana幣。交易所的虛擬幣交易是一個Pair,這個Pair不是以美元計價,而是以穩定幣計價。
通常以太幣或者是加密資產做抵押的話,它的抵押率要高於150%。也就是一百五十塊錢,可以鑄造出一百塊的穩定幣。這是智能合約可以設置的。
最後假設,我不想持有USDT了,我想贖回我的以太幣。怎麼辦呢?可以根據合約。也是在合約裡面,來做這件事情。
該機制存在多重風險點:儲備風險、算法失靈、清算風險、監管不明確。
跨境支付,因爲從區塊鏈或者虛擬貨幣的出現。一開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供應鏈金融。什麼意思?可以說假設我有非常大的貨物存在的鏈主或者盟主,我可能不需要用法幣來支撐我的貨物流通。我用我在供應鏈上的信任發行穩定幣,來支撐我的貨物流通。做這個貨物流通,這對一個商品帝國來說,如果我再加金融工具。那這是非常非常Powerful的一件事情。相當於脫離了現在的主權範圍。這可能是很值得考慮的問題。
穩定幣治理與監管框架總結。
歐盟去年2024年12月31日,落地生成的一個法案MiCA(《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它對虛擬幣、加密資產、穩定幣,都有一個定義。另外就是美國《GENIUS法案》和香港《穩定幣條例》,從科技和經濟角度來說,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現在超越了歐洲各個國家。這也是我們爲什麼關注它的主要原因。
穩定幣監管技術難點。
第一,在區塊鏈上身份識別是個難點。身份ID是匿名的。受技術和管理的保護。
第二,資金可視性。原先開始,比特幣推出是以現金的形式。它的目是如何在電子世界實現現金的功能?所以它的帳本模式和後續提出的以太幣,是很不一樣的。
第三,交易合規性、跨鏈/跨國問題、智能合約託管。同樣,因爲現金的話,對身份識別和交易可持續性,都會產生很嚴重的影響。包括交易的合規性,注意:在中國境內進行加密資產的交易是不合法的。智能合約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最後來展望下。
監管與創新協同:從穩定幣角度,給加密資產非常大的一個機會。它可能會幫助到實體經濟。如何幫助是核心的問題:包括供應鏈形式、資金流通、及其跨國交易;
技術融合深化:技術與管理和經濟的融合度,越來越高;
市場格局重塑:頭部機構(如 Circle、京東)憑藉技術與資本優勢主導市場,小型發行方面臨較高合規成本。(方周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